解析新质生产力:企业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关键

34次阅读

共计 53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下经济形势中,诸多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企业增长停滞、毛利率下滑甚至亏损,而少数企业却能逆风上扬,利润显著提升。究竟是何种因素促使这些企业稳健增长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呢?答案或许就在于“新质生产力”。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词,已然成为众多媒体与学者热议的焦点。对于企业家而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企业的关联,以及其内涵,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发展模式,更是中国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命题。

一、当前,我们仍处于低谷期

在下半年乃至明年,我国经济仍将在低谷徘徊,一些宏观数据便是明证。

首先,贸易结构正经历全面重构。当前,中国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 / 地区为俄罗斯及东盟国家。在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方面,近半年美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下降了 2%,而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仅降低 0.9%,这表明中国对美国进口下滑不多,但出口却大幅减少。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贸易差额,大量被墨西哥、英国等“友邦”取代,其与英国、欧盟等贸易依存度不断增长,这是“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贸易保护政策的直接体现。中美贸易依存度持续下降,证实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与中国脱钩断链的长期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中国出口份额趋势看,对美国出口占比大幅下降,降幅超 10%,对欧盟、英国等出口呈波浪式下滑,而对东南亚、北非等“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份额则不断提升。

其次,宏观经济不景气程度上升。2024 年前七个月宏观数据整体呈下降趋势,经济不景气程度加剧。工业增加值持续下滑,消费虽有震荡提升但总体水平较低,制造业投资也在下滑,仅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投资维持在低水平且仍在下降,出口方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提升未能填补与美国贸易脱钩及欧洲震荡下行的缺口,总体仍处下降阶段。

再者,工业景气度相对冷却。我国制造业 PMI 指数一直徘徊在 50 分位景气周期边界线,2024 年下半年更是在 50 分位以下震荡,这意味着民间资本和工业投资均遇冷。

另外,行业增速普遍放缓。对比 2024 年和 2019 年同期,多数行业增速下滑甚至负增长,如粮油、服装等众多产业,仅通讯器材和体育娱乐用品行业因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呈增长态势。

最后,国内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减弱。2024 年下半年,国内居民消费倾向略微回弹至 68.7%,但与前几年相比仍显不足,消费者消费意愿受挫。

由此可见,2024 年下半年我国面临严峻挑战,贸易结构全面逆转,与欧美脱钩断链加剧,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依存度提高,宏观经济各部门增长趋势下降,工业投资景气度在荣枯线间徘徊,产业整体下滑,居民消费信心不足。2024 年下半年至 2025 年将面临深度调整,即“谷底”,而这一“谷底”的形成是由五个要素共同推动,即“五个周期的叠加”。

二、五大周期的共同作用,形成相对漫长的低谷期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刻调整,是五个周期共同叠加的结果。

1. 全球贸易结构性重构期
① 从地球村到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的反全球化
2006 年之前,加入 WTO 带来的全球化是经济增长核心动力,当时全球贸易分工和产业分工深入,贸易全球化是主流,被称为地球村阶段。如今形势逆转,经济全球化动力未衰,因全球对物美价廉商品需求仍在,企业全球化整合动力和科技创造外部性也促使全球化发展,如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科技进步依赖全球市场分摊成本等,所以传统外贸衰落的同时跨境电商兴起,未来还可能有新形式出现并形成新全球分工。然而,短期来看,政治反全球化诉求明显,美欧、日韩等地频繁对中国发起关税战,印尼、巴西等国也对中国优势商品进行关税打压,“本国优先”成为全球主流,政治反全球化将长期存在。
② 从全球低通胀高增长,到全球高通胀低增长
过去三四十年,全球经济保持低通胀、高增长,如今因全球脱钩断链,产业链成本上升,进入高通胀、低增长阶段。

2.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期
中国正从依托外需和低成本要素规模的高数量增长,转向依托内需和要素生产率的高质量增长。过去经济高增长依赖的资源高投入、人口红利、货币供应已难以持续。中国经济规模虽增长显著,但未来难以维持过去高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即从旧质生产力转变而来。

3.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革期
① 从第一次的同质化需求,到第 N 次的极致理性需求
消费者初次购买商品时,因信息有限常依据大众评价选品牌,属同质化需求;多次购买后会成挑剔理性消费者,要求消费升级,在提质、降价、个性化方面诉求强烈,当下所谓消费降级其实只是消费降价,需求仍在升级,企业不能以牺牲质量降成本,而要靠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模式实现提质降价目标。
② 从信息不对称的厂商主权时代,到信息平权的消费者主权时代
消费者成为产业主导,企业重视“顾客优先”“客户至上”,这使厂商毛利受挤压,零售商及生产商毛利下降。

4. 中国各产业的产业重构期
① 从产业分散化到产业集中化
中国各产业正从分散走向集中,近三年 20 多个产业中,前十名产业龙头集中度平均提升 5%-10%,未来 3 - 5 年将是产业大幅集中阶段,产业龙头效应更凸显。
② 从简单同质竞争到复杂超限竞争
中国市场“恶性内卷”普遍,如电商平台的“仅退款”话题,同时产业存在创新性破坏,新参与者颠覆产业规则,使从业者难以把握。过去多数产业参与者模式差异小,拼价格成本,产品、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大量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

5. 中国市场的技术变革期
① 从工业革命到数智技术革命
近两三年数智革命大幅升级,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带来第一次数字化革命,产业互联孕育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成型,未来区块链等技术将涌现,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四大技术完全成型后将进入万物智联新时代,技术变革催生新产业模式和形态,加速摧毁传统模式。
②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逐渐成为产业底层,改造推动产业再造,进入产业各环节后会引发产业重组。

正是这五个周期的叠加,使我国处于相对长时间的低谷期。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这并非个人原因所致,而是深度转型期五个周期叠加的结果。

三、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

1. 新质生产力的两大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包含两部分。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 21 个产业,若能深入发展可创造 150 万亿 GDP。二是传统产业的新兴供给力量,安踏董事长丁世忠提出新质生产力不应只聚焦新行业,更要关注传统产业中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逆袭的创新型新兴企业,其包括结合新材料、装备革命和数字化技术的传统制造业升级,基于场景化需求和数智化技术的服务业供给侧再造,基于生物科技、新能源和数字化科技的农业产业供给侧变革。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升级的重要性和规模远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大有可为。

2. 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都有哪些特征?
在五期叠加的转型期,中国企业要逆势增长,需从依托旧质生产力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增长模式。
① 旧质生产力追求数量增长
旧质生产力的数量增长模式有以下特征:首要特征是满足品类普及的同质化需求,过去多数中国名牌企业借此成长;第二个特征是规模化圈占劳动力、土地等同质资源,过去依靠低成本规模化投入实现 GDP 高速增长;第三个特征是以低成本制造(服务)作为核心环节;第四个特征是形成垄断获利的李嘉图租金,企业圈占的规模资源变现获利。近两年旧质生产力全面破产,如红星美凯龙危机,此类依靠圈占资源获利的模式将面临更多危机。
② 新质生产力追求质量增长
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质量增长模式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满足用户场景化的理性和细分需求,深度识别用户理性需求并依此推动产业升级;第二个是引入和改造专业创新人才、组织制度和流程、数据等创新异质资源,以异质资源为核心,区别于同质化资源规模化圈占;第三个是以创新化研发、服务为核心或实现全环节的深度创新差异,通过创新实现竞争力差异化;第四个是形成依托创新的熊彼特利润,通过多种创新形成差异化利润支撑企业规模增长,摆脱红海。像山姆超市、贝壳等成长较快的公司,通过创新实现了熊彼特利润盈利模式。只有通过创新提升要素生产力,中国才能摆脱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走向全面富裕,成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现代化发达经济体。

3. 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的主要区别
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主要在三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是生产要素,旧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同质化资源,企业差别在于这些资源规模;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是知识、技术和信息,可改造且无穷,是未来核心生产要素,决定未来核心竞争力。第二是生产过程,新质生产力更重视创新和科技运用、强调产品差异化、迭代以及技术底层革命,传统生产力生产过程主要依托简单重复经验学习,强调稳定固化。第三是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以生产效率为核心,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传统生产力以生产规模为核心,对生产效率重视不足。过去企业靠扩大工厂、门店实现发展,人均效率等未增长,在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背景下,企业应聚焦提升生产效率和要素效率。本质上新质生产力强调效率,旧质生产力强调规模。

4. 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可用三个词概括:高底线生存、高质量发展、高敏捷度应变。
① 高底线生存
其一是刚性治理条件的高合规底线(财税、劳动、环境、社会伦理),执政党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多方面有高合规要求;其二是社会公民意识与问题使命感,未来长期生存健康的企业应是优秀社会公民,企业存在价值是解决社会问题,企业战略正从“愿景型战略”向“使命型战略”转变;其三是稳健经营与高风险底线,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保持稳健财务底线,构筑高壁垒经营底线,严格控制财务杠杆,过去高负债、高杠杆率、低风险底线的经营行为在多数产业将不再存在。
② 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打破妥协与价值重组,实现供给侧革命,围绕用户新需求突破产业痛点,打破原有供给侧格局;第二,供产研销的深度差异化或价值网络的形成,企业竞争力应建立在各环节与其他企业不同,形成深度差异化;第三,基于技术、人才与组织、信息与系统等异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重构,企业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积累、核心人才、独特组织模式及信息与数字化系统的改造与迭代。
③ 高敏捷度应变
第一,战略内核的稳固与战略柔性的实施,面对环境不确定性,企业要有高敏捷应变能力,中长期战略要稳固,实现过程中计划和路径可动态调整;第二,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促生战略,战略与组织循环互动,卓越新质生产力企业战略与组织相辅相成;第三,组织的平台化(模块化)与组织弹性,组织高度专业化分工与适度弹性化灵活化相辅相成。

四、传统行业如何获得新质生产力?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获得新质生产力有两条途径。

1. 重做一遍产品
企业要挖掘用户根本需求,很多企业在用户需求定义上存在错误判断。要结合材料革命和技术变革,重新定义和发明产品,实现创新性破坏。例如功能沙发替代传统沙发、智能床垫替代传统床垫等。
① 成就专精特新的极致产品,实现品类的破坏性创新
重做产品要实现真正的深度需求洞察,创造差异化产品并标准化普及,结合产业链改造,形成规模化普及型产品推动者,将产品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结合实现品类普及。
② 成就极致产品的战略 5 + 1 方法论
该方法论包括六个环节:第一,作为“产品发明者”的产品再创新,立足用户底层基本需求,结合多种革命创新产品定义与重开发并迭代升级;第二,品类 = 品牌的用户心智占领,通过宣传或广告覆盖抢夺用户心智,让品牌等于品类,且品牌投入越早越好;第三,基于标准化复制的成本效率极致化,通过业务流程等标准化提升生产与销售效率、降低成本;第四,全产业布局的壁垒深化,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壁垒,延长新产品获利周期;第五,立足全球市场布局的规模扩张,面向全球搭建销售网络和产能供应体系;第六,专业科层分工的规模组织形成,要求组织分工专业化等,企业家自身需是产品专家。
③ 芝华仕—面向全球的功能沙发大王
芝华仕是敏华控股旗下软体家具品牌,2024 财年敏华控股规模和利润逆势高速增长。敏华在功能化和智能化创新方面走得更远,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升级沙发,用品牌完成用户心智定位,形成标准化复制能力,加固产业壁垒,进行全球市场规模布局,成为功能沙发及智能家居产品全球领袖。

2. 重做一遍产业
要立足产业根本问题,解决产业根本痛点,构建数智化生态,为用户提供定制解决方案。结合数字化技术革命,重建产业基础设施和协作模式,实现产业重构。如贝壳重构房产产业底层设施解决假房源问题,诺德斯特龙重做服饰时尚产业,小米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席卷电子产业,乐刻打造数智化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等案例。

3. 获得新质生产力的四大命题
在获得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有四个重要命题。第一,要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使命感,控制扩展欲望,深入经营解决难题。第二,要有“谋十年、干一年”的中长期战略,环境不确定时稳定明确的战略更重要,企业要谋定未来十年目标并每年调整经营策略。第三,要有“使命认同、价值观一致”的坚实团队,在不确定环境下摆脱恶性内卷,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第四,要有“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光”的领导力,企业家和核心团队带领团队前行。从宏观趋势看,中长期我国处于谷底,但对单一企业未必,未来是求索过程,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应对,期待企业积极进取,实现新质生产力和穿越周期的长期成长。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