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送IPO:巨头环伺下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17次阅读

共计 31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聚焦一对一服务模式的闪送必应有限公司,近日向 SEC 提交了 F - 1 文件,正式开启上市进程。招股书显示,闪送于 2014 年开始商业运营,创始人薛鹏为海归创业者,成立之初便主打对配送品质和时效相对敏感的 C 端客群。截至 2024 年 6 月底,闪送拥有约 270 万注册骑手,覆盖中国 295 个城市。

在闪送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曾密集融资,吸引了经纬创投、鼎晖投资和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等众多知名机构投资。王思聪的普思资本,也在 2017 年跟投了两次闪送。然而,公司的最后一次融资消息停留在了 2021 年 3 月份,当时估值约 130 亿元。到了 2024 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上闪送的估值仅剩 71 亿元。

业绩方面,2021 至 2022 年闪送都录得净亏损,分别为 2.91 亿元和 1.8 亿元,直到 2023 年才扭亏为盈,净利润 1.1 亿元。但去年的盈利主要由于政府补贴增加,全年与经营状况有关的营业利润仅有 0.11 亿元。

闪送创立之初,便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当年即获得了经纬中国领投的数百万启动资金。天眼查显示,从 2015 年开始,闪送的境内运营主体北京同城必应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快速融资,当年的 B 轮和 B + 融资中,投资方为九鼎投资、光源成长基金和天图投资。

2015 年,在美团、饿了么等企业巨额补贴下,外卖业务量增长迅猛,但闪送并未“站队”加入外卖争夺战,仍然坚持不拼单的配送模式,一单只服务一个人。

于红建早期采访时表示,闪送自成立以来,连续 5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 300%,投资者看到了这种增长,而增长就是价值。

随后在 2016 年和 2018 年,公司密集收获了 6 轮融资,其中王思聪的普思投资跟投了 C 轮和 C + 轮,华联集团和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领投了 C + 轮。

此后,闪送停止了融资步伐,开始筹备上市。在 2020 年时,公司副总裁杜尚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可能很快就会上市。

但最终达达集团捷足先登,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即时配送第一股”。随后,在 2021 年底,顺丰同城也登陆了港交所。

闪送的最近一次融资为 2021 年完成了 D2 轮融资。招股书指出,2021 年 3 月、4 月和 5 月,闪送从 D - 2 轮融资中获得 7.48 亿元。

这轮融资后,闪送投后估值达 2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29.03 亿元。然而,公司的高光时刻也定格于此,从 2022 年开始,闪送的估值开始下滑。

根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2022 年闪送的估值约为 100 亿元;而到了 2023 年,其估值同比下滑 31% 至 69 亿元。2024 年,闪送估值略有回升,达到 71 亿元,但仍远不及 2021 年的水平。

这次公司冲击美股市场,公司估值或迎来新的定价。在股东方面,IPO 前 SIG 海纳亚洲持股 9.7%,为最大外部股东;鼎晖投资和顺为资本分别持股 8.9% 和 7.8%,三方拥有 3.2%、2.9% 和 2.6% 的投票权。

此外,招股书显示,薛鹏作为创始人,直接持股 22.7%,同时薛鹏及其家人又通过 Snoweagle-s Limited 信托持股 20.7%,为第一大股东。

据悉,同城即时配送是随 O2O 而生的物流模式,可达到 1 小时左右的配送时效,重要文件、蛋糕、鲜花以及近场电商等成为同城即时配送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中国按需配送市场的总市场规模从 1641 亿元增长至 338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9.8%。预计到 2028 年,将以 19.1%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 8096 亿元。因此,按需交付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招股书也揭示了闪送目前的发展现状。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公司拥有约 270 万注册骑手,其服务覆盖国内 295 个城市。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 年,闪送在国内自主按需专用快递服务的市场份额约为 33.9%。

闪送的订单数近年也稳步增长,2021-2023 年度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平台分别为个人及商业客户履行了 1.59 亿份、2.13 亿份、2.71 亿份及 1.38 亿份订单。同期平均分别用 35 分钟、31 分钟、29 分钟、27 分钟完成本地配送订单。

在营收方面,过去三年,闪送实现营收分别为 30.4 亿元、40.03 亿元以及 45.29 亿元,其中 2022 年和 2023 年同比分别增长 31.68% 和 13.14%。今年上半年,闪送实现收入为 22.85 亿元,同比增长降至 7.65%。

此外,2021-2023 年度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闪送的净利润分别是 -2.91 亿元、-1.8 亿元、1.1 亿元和 1.24 亿元。

2023 年首次实现了盈利,闪送解释称,2023 年的盈利主要由于政府补贴增加,使得其他收入从 2022 年的 920 万元增加至 7432 万元,与经营状况有关的营业利润仅有 0.11 亿元。

闪送盈利不容易,这与公司履约成本较高有直接关系。招股显示,报告期内闪送支付给闪送员的薪酬和奖励占其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 90.5%、90.3%、87.8%、87.9% 和 85.4%。

在闪送“一对一”业务模式下,从发件人手中取件到将物品送至收件人手中,整个服务过程都由一名闪送员负责,并且一名闪送员一次只能接一单,在当前订单结束之前,不会再接其他订单。

这也不难理解,这种模式带来了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优的体验,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配送成本。

根据每年营收和订单数粗略计算,2021-2023 年度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闪送每单平均收入 19.1 元、18.8 元、16.7 元和 16.6 元。

较高的履约成本和客单价逐渐下滑,也给闪送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挑战。以 2024 年上半年为例,闪送保持继续盈利,净利润 1.24 亿元,以 1.38 亿单计,平均到每单上的净利润不到 0.9 元。

在产业时评人张书乐看来,劳动密集型的快递物流领域,单靠简单的数字化管理和渠道扁平,很难降低高企的人力成本。同城业务作为新赛道,对人力密集和频次要求更高,更难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来解决。

其认为,最佳的方式还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无人车上去进行更多优选解法,让人力在最低配置下亦可发挥最高功效,并依托无人车之类的设备,具有更多场景可能。但是,目前来说,这些解法都还太科幻。

在即时递送行业,目前存在两种鲜明的递送模式,一种是以 B 端为服务代表的拼单配送模式;一种是以 C 端为服务代表的一对一急送模式,这类代表有闪送、UU 跑腿、达达和顺丰同城。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闪送所属的独立按需专线快递市场,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156 亿元增长至 2028 年的 532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7.8%。

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按 2023 年的收入衡量,闪送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按需专用快递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约为 33.9%。

但闪送面前这块小而美的蛋糕,正面临着巨头的蚕食。一方面,闪送的原有对手正在加大投入。今年 5 月,京东宣布旗下京东小时达与京东到家进行全面融合,推出了“京东秒送”,时效进一步提升。顺丰同城同样背靠大平台,不限于专线快递服务,还有平台分配的订单、商家广告投放等获客手段。

另一方面,多方势力卷入即时配送赛道,目前除了除了快递、电商和外卖巨头如菜鸟和美团等不断加码外,包括滴滴、货拉拉和高德地图等新玩家,也盯上了这块蛋糕。

因为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独立按需专线快递”概念,在有同城配送需求时也就可以通过蜂鸟配送、美团跑腿或任何能够接触到的同城配送服务即时投递文件。

这些巨头的动作足以表明,当前的即时配送市场边界愈发模糊,跨界布局的现象不断增加。对闪送而言,其不仅需要面临达达、顺丰同城等对手,更需要面对京东、美团、菜鸟等跨界者带来的挑战。

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分析认为,在解决上市问题后,闪送还会面临重要的变革,除了在“一对一”专送的竞争体系内,闪送还身处美团、饿了么的即时配送竞争体系,作为独立第三方的闪送如何调整战略,下一步是稳步发展还是转变为激进的模式,是它必须做出的选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