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5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伴随着疫情逐渐平息,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中东,这片充满潜力的地区。“不去中东,就晚了” 成为许多出海者的共识。中东不仅拥有远超东南亚的高人均 GDP 和强大消费力,还处于快速改革升级中,成为创业的新蓝海。各种行业的中国出海企业纷至沓来,热潮一度让人觉得这里是一片黄金洼地。
然而,到了 2025 年,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盲目冲刺逐渐变得更为理性。企业开始意识到,中东市场不是简单复制中国经验就能成功的地方:“本地关系” 成为成功的关键,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和维护关系。此外,市场更欢迎行业龙头或有创新的小微企业能在本地扎根,而中等规模企业面对的回报周期则非常漫长,考验企业的耐心和毅力。宗教隔阂、文化差异、营商环境不完善以及职场观念的不同,让很多企业在这里遇到不少挑战。
战略转变:从“门槛期”到“沉淀期”
如卡塔尔投资促进局的负责人所说,中国企业在海湾地区的布局已逐步进入“沉淀阶段”。即使是新加入的企业,也能通过 2 - 3 个月的市场调研,快速制定清晰的拓展策略。与此同时,从最初的短期考察转向深耕本地团队,意味着企业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试水,而是迈向深度运营。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三的企业已实现营收,但真正盈利的企业还不到一半。
放眼这片发展的土地,中东依然对中国极具吸引力 – 它不仅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场,还是互联网巨头们的“蓝海”,更是欧美贸易壁垒后的一块高净值市场。
沙特投资新动态:趋于谨慎
过去,沙特的投资像“全球大撒币”一样毫无节制。2017 年,孙正义在短短 45 分钟内就从沙特王储手中拿到 450 亿美元的投资。而 2022 年,软银愿景基金遭遇了历史最大亏损,其投资的公司股价暴跌。面对亏损,沙特的主权基金开始收紧脚步。
2024 年 10 月,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宣布将海外投资比例从 30% 降低到 20% 左右,转而专注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其投资策略也变了,不再一味追求财务回报,而是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的能力和技术。新能源、硬科技、生物医药、数字基础设施等行业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比如,2023 年中国企业在沙特新未来城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投资,用于建立研发和制造基地。
另一方面,沙特在吸引外资方面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不透明的营商环境、繁琐的行政审批和复杂的政治关系。虽然政府已推出新政策改善环境,但真正实现产业本土化、建立稳固的投资基础,仍需时间和耐心。
中国超越美国:绿色能源成为新焦点
中沙合作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日益加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在沙特加快布局,从光伏到风电,不断落地项目。沙特“2030”愿景推动其新能源目标翻倍,未来新能源行业在沙特的占比将大幅提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与此同时,面对欧美贸易壁垒,许多中国光伏企业选择转战中东,因为这里阳光充沛,资源丰富。像 TCL 中环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看来中东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重要新阵地。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沙特最大绿地投资国,跨越美国和法国,表明中沙合作正驶入快车道。
摩洛哥:中东向北非的战略桥头堡
摩洛哥作为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重要跳板,从 2022 年起,多个中国电池和汽车企业在此设厂。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协定,摩洛哥正变成连接欧洲、非洲和中东的重要枢纽。未来,随着关税调整和贸易政策变化,摩洛哥可能逐渐失去一些优势,但其作为“连接器”的角色仍然很关键。
中东本地生活: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在数字经济方面,美团、叮咚买菜等企业纷纷瞄准沙特市场。沙特年轻人口众多,需求旺盛,且供给尚待丰富,成为外资布局的热土。利用本土化运营和创新模式,中国企业在沙特快速布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25 年,沙特外卖市场估计将达到 130 亿美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此外,庞大的外籍劳动力也为配送提供了保障,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推动了企业不断升级服务。
总的来说,中东市场逐渐由热情冲动转向理性经营。深耕本土、长期投资、产业本土化成为成功的关键。未来,谁能真正理解本地需求,结合技术优势,在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地上持续耕耘,谁就能掌握中东出海的“下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