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投资热潮正在悄然升温

2次阅读

共计 17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 8 月,ChatGPT 的月活跃用户已达 2 亿,而推特和微信的日活跃也分别达到 5 亿和 13 亿。 一位硅谷投资人指出,要想让任何 AI 应用跨越十亿用户门槛,必须将其周活 / 月活比率提升到 80% 以上,但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看来,OpenAI 的 ChatGPT 在用户数上都如此火爆,其他 AI 应用的路就更难了。这也成为数据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如今,随着模型更新逐渐放缓,焦点逐渐转向应用层面,但大家都在抱怨“超级应用”的缺失,似乎都挺纠结的。

这种纠结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 AI 创业和融资的生态,然而,通过与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我们发现, 虽然并没有像早期预期的那样出现大规模爆发 ,但主流基金对 AI 应用的关注已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下半年,几家头部 VC 纷纷出手布局。

“外界没注意到的一点是,很多投资实际上还在水下进行,”某头部 VC 合伙人表示,“说没人投 AI 应用的都是不懂行情的人。”

硅星人了解到,红杉、蓝驰等顶级 VC,最近一季度就投了两位数的早期 AI 应用项目。 在面向用户的应用中,最活跃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图像生成、AI 聊天机器人、写作工具、视频制作、语音和音乐生成、AI 设计以及 AI 编程

虽然这些方向已经逐渐变得拥挤,但仍有不少项目能获得早期融资。投资者变得更挑剔,偏向于优质团队或那些在细分领域表现出明确竞争优势的创业者。“创业速度快,三个月就能推出一款软件,一个月做出原型,三到六个月就能推向市场。” 线性资本的郑灿如是说。今年上半年,他投入了多个面向 C 端的 AI 项目,包括 AI 面试助手 Final Round、笔记工具心光、语言教育 AI Cathoven、虚拟朋友 Xbuddy、内容生成平台 Midreal 等等。

他指出,创业者比半年前更成熟,投资人也更有针对性。创业者们会专注于扎根细分赛道,解决具体需求,而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超大”应用或“超级 App”。

红杉 YUE 加速器也在早期布局,入手了多家 AI 应用公司。据透露,这些投资并非看中的哪个项目一定会崛起,而是提前布局未来潜力市场。

越来越多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证明过自己实力的创业者也开始投身 AI,比如 IDG 前合伙人王辛、前微软方案创新总经理郭志、游戏行业 CEO 张筱帆,以及曹操出行前副总裁胡旭升等都纷纷投身 AI 创业潮中。还有诸如原讯飞会议负责人方世煌等,也在探索 AI 相关的新业务。

除了传统领域外,投资人们还在打造新的“偏好”。

比如,近期走访的资金方就提到, 投“软硬结合”类的 AI 应用更符合国情 。其中最受关注的硬件代表,是由小饭桌投资人许高推出的 Plaude AI 录音机。它体积如身份证大小,磁吸在手机背面,通过震动进行录音,直接利用大模型整理内容,提升会议效率。这款产品半年内已出货 10 万台,估值也在不断攀升,有望获得红杉等大额融资。

刘罡表示,软硬结合的业务更易于在国内落地形成闭环,且能最大化硬件的价值。“这些硬件不仅实现用,产品还能通过软件变现,扩大商业空间。”

王啸认为,投资者并不缺乏创新,而是更看重应用的用户粘性,追求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他强调,“没有差异化的应用只是噱头,没有持续增长的能力。”

此外,平台型企业也开始关注打造孕育更多 AI 应用的基础设施。例如,VAST 融资数亿元,成为 3D 大模型赛道的重要代表。该公司虽不直接做应用,但提供可扩展的 3D 模型,可以落地多个场景。有专家指出:“工具不会孕育出超级应用,只有新模型、新交互方式才能带来新应用。”

眼下,行业的视野开始超越单纯的 AI 应用,转向下一代互联网硬件和新型交互技术。比如,Meta 和苹果的 MR 设备,正试图结合 AI,冲击未来的内容分享和社交方式。徐长鸣认为,“3D 分享是未来互联网的关键”,他强调这不仅是工具,而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基础架构之一。

ChatGPT 改变了人与技术的交流,而 GPT-4- V 则在逐步改变人们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方式。大模型依然是工具,没有互联网的支持,难以实现真正的用户价值。只有将 AI 与新硬件结合,才能孕育未来的新应用。例如,MR 设备的分享能力,就有可能成为下一场互联网革命的核心。

郑灿总结道:“目前并不是行业冷淡,而是处于春暖花开的阶段。AI 应用从去年底开始逐渐成熟,未来三到十年都充满想象。”他相信,一切都已经在悄然开启,只是这条路还很长。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