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外贸商家的生存之道

3次阅读

共计 7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已满一个月,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额约为 3.8 万亿元人民币,占总出口额的 14.7%。随着关税税率攀升至 125%,不少依赖美国市场的外贸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业务模式。

案例一:从舒适区走出来

孙青是江苏盐城一家童装生产企业——艾瑞服饰的业务经理。她所在的企业主营童装,90% 以上的产品销往美国,且主要通过大型连锁超市销售。受关税政策影响,公司约有 200 万件童装订单被暂停,货值高达 600 万至 700 万美元。尽管如此,团队决定继续生产已裁剪好的衣片,同时寻求降价出售以缓解现金流压力。此外,公司还参加了南京举办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成功与大润发 M 会员店达成合作,解决了部分库存积压问题。

孙青表示,此次事件促使公司意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未来将加大对欧洲及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并尝试建立自有品牌。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努力适应内销市场的快速反应需求,调整生产线布局。

案例二:坚持品质赢得信任

相比之下,佛山杰苧家具总经理黄凯则显得更加从容。其公司专注于高端软体沙发制造,虽然美国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优质服务,公司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上涨时并未遭遇重大订单流失。相反,部分客户因信任公司的产品品质,选择提前支付全款以规避未来可能更高的成本。

黄凯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即使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企业依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他强调,当前形势实际上为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种类,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总结来说,无论是通过内部挖潜还是外部扩展,众多中国外贸企业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韧性。正如黄凯所说:“只要产品做得好,美国就离不开中国。”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