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企业最佳上市地点全解析

2次阅读

共计 17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IPO 市场就像一个名利场,有些公司追求名声,有的则只为赚钱,还有些纯粹是为了 IPO 的名声而去。去年,中国内地企业在 A 股、港股和美股上线的公司数总共超过 400 家,融资总额超过 4000 亿元人民币。

这些成功“上岸”的公司背后,还排着一大堆等待审批或等待更好时机的企业。据数据显示,港交所排队等待 IPO 的公司超过 100 家,A 股主板也有将近 200 家企业在排队。

4 月 23 日,茶百道在港交所成功挂牌,成为“加盟制奶茶第一股”,募资达 25.86 亿港元,是今年香港最大规模的 IPO。但意外的是,这只最大规模的 IPO 却破发了。开盘后股价一度暴跌 37%,第二天再跌 9%,市值甚至低于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这让投资人也感到震惊。

第二天,出门问问作为“AI 大模型第一股”在港交所挂牌,但开盘也破发,跌超 21%。这些科技公司虽有故事,但市场并不买账。

港股流动性不足几乎已成为普遍认知。越来越多无法在 A 股上市,亦难进入美股的内地公司纷纷涌向港股,令本已拥挤的 IPO 通道变得更加紧张。美股上市流程相对较简单,但受国际局势影响,许多中国公司望而却步,估值和融资金额都受到压制。“降低预期,已经成为去美股 IPO 的第一原则。”一位投资人如此描述。

而 A 股市场则开始收紧。过去两个月,A 股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新任证监会主席上任后,更加严格监管 IPO,把门槛提高,一些企业被挡在门外,甚至主动撤回申请。对许多公司来说,IPO 不仅是品牌的提升、更是资本的重要来源,但在当前形势下,它们该走哪条路?钱在哪里?

内地公司主要的 IPO 地点有三:A 股、港股和美股,其中,美股和港股属于境外市场。过去十几年,许多公司偏好美国市场,但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国际关系等因素,融资变得困难。去年,24 家内地公司在美股募得 6.09 亿美元,最多的禾赛和震坤行也只募得少量资金,整体融资额大幅减少。

对比之下,港股虽有一定吸引力,但募资也在下降。去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港交所募集了 463 亿港元,较前几年明显减少,整体流动性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美元回流美国,加上港股本身的交易不活跃,资金短缺。

让人惊讶的是,A 股市场近年来依然保持强势。2023 年,A 股共有 313 家新股上市,融资总额达 3564 亿元人民币,虽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位居全球第一。这些企业多集中在半导体、制造业等硬科技行业,政策导向明显,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

不过,A 股也在收紧 IPO,限制超大规模募资,如去年终止了超高杠杆的先正达项目。市场上资金有限,资源都投向了真正需要的企业,政策导向使得市场逐步趋向理性。

面对多渠道的选择,企业需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茶百道 IPO 后,已开始加快在港交所的申请步伐;而蜜雪冰城曾想在 A 股上市,未果后转战港股。这一系列都反映出不同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在境外上市,企业还需要应对备案制、审批和投资人认购等多重难题。港股的认购门槛较低,但募集资金有限,很多公司不得不通过非市场化手段“拼面子”。市场上也有机构提供 IPO 配资,帮助公司达到发行要求,但带有较大风险和隐性成本。

即便成功上市,面临的还会是估值压力和股价波动。港股市场的估值明显偏低,很多公司市盈率只有 11 倍,远低于过去的高峰期。一些背景企业如阿里、蚂蚁的 IPO 受到波折,也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复杂性。

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为了融资,补充现金流,像出门问问这样,上市后用募得的钱开发大模型;二是为了企业形象和员工激励,尤其是对很多创业公司而言,IPO 是实现财富梦想的重要门槛。其次,IPO 也是投资人退出的关键渠道,许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都希望借此变现。

不过,急于上市也有风险。过度追求“面子工程”,通过虚假认购或操控发行,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很多企业上市后,股价难以维持,估值被打折,甚至市值大幅缩水。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理性,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上市路径。

未来,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企业如果拥有国际化业务,考虑在港股或美股同时布局,或将成为一种思路。把海外业务单独上市,香港作为海外总部,也能为未来在 A 股的再次融资打基础。这表明,IPO 不是终点,而是企业成长的跳板。选择正确的上市地点,要根据企业的行业、战略和国际化需求来定。熬过资本寒冬,春天终会到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