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5 月 27 – 28 日,创业邦 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全新亮相。DEMO CHINA 创新中国春季峰会自 2007 年起,连续十三年为高成长企业创新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今年升级为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大企业创新与创投生态峰会,与参会嘉宾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新机遇与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马旭飞进行了名为《大企业的创新之路与 CVC 的发展史》的主题演讲 / 圆桌论坛,提出了如下犀利观点:
1. 在夯实内部创业的同时,CVC 能够作为大企业的有力帮手,深入内部挖掘并探寻外部机会,寻觅外部的创新源泉。
2. CVC 3.0 具有资本产业联动、重视技术创新、强调生态构建的特点。
3. 真正的生态不仅涵盖中下游和横向环节,还包含上游环节,特别是针对所谓“卡脖子”环节的上游部分。
大企业创新之路剖析
以制造业为例进行分析,企业创新大体要经历从新创意起始,历经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最终推向市场这六个步骤。研究更侧重于发现新技术,而发展是将发现的新技术或科学理论转化为可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大企业创新存在内部研发的“良性循环”,即从研发投资开始,实现基础性技术突破,进而推出新产品和新性能,最后借助现有商业模式获取更高销售额和利润。然而,这种“良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比如技术突破后研究人员可能退出组建新公司,风险资本、团队关注新市场和商业模式后开启新循环,或者在 IPO 或并购阶段出现技术突破,这些外部因素形成了整体的外部循环。在 VC 加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大企业创新之路从封闭走向开放,新创意来源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人员,供应商、客户、其他行业甚至跨界都可能成为创意来源并输出技术,CVC 的被投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来源。除了 CVC 的被投企业,内部创业或者衍生公司也是重要的创新来源,全球来看,生物制药和 ICT 相关行业的 CVC 较为活跃。
一方面,要夯实内部创业。内部创业是个广泛概念,像亚马逊以客户为中心、坚持每天都是 day1、秉持长期主义等做法形成了企业内部创新文化,国内如海尔的一些内部创新平台也在开展内部创业。另一方面,CVC 可作为大企业探寻外部机会、寻找外部创新来源的有力途径。
CVC 发展简史
从全球角度看,CVC 起源于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的硅谷。最初是天使投资人用自己的钱投资项目,带动了硅谷发展,这些公司上市后投资人成为明星,这让产业集团看到机会,CVC 起初以财务为导向,后来才偏向战略、生态方面。CVC 主要市场在日本和中国,尤其是“双创”之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 1998 年到 2020 年,1998 年到 2008 年典型案例是英特尔,2009 年到 2014 年阿里系、腾讯系有偏重战略、生态方面的投资,“双创”后字节跳动、美团、滴滴等新兴小巨人开始做 CVC。CVC 发展可分为 1.0、2.0、3.0 三个阶段。1.0 阶段是线型的财务导向阶段,1998 年开始,当时技术机会少,以财务目标为主导,对科技型母公司支持多为财务导向,战略协同联系不强。2.0 阶段注重战略协同,此时有市场客户和创业公司,侧重于下游有无共同市场或应用场景,消费互联后由市场机会驱动,CVC 注重战略协同和闭环回路,很多企业如小米、阿里、腾讯等已在进行战略协同方面的投资。3.0 阶段,真正的 3.0 阶段可能在 2019 年 4 月出现,生态不仅包括下游,还包括上游,尤其是供应链。2019 年 4 月 23 日华为旗下的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投资的基本都是上游企业,此阶段不仅有战略协同、市场端应用场景,还有供应链,尤其是上游供应链,特点是资本产业联动、重视技术创新、强调生态构建。
基于当前背景,真正的生态建设才真正开启,这个生态不仅包括中下游和横向环节,还包括上游,特别是针对“卡脖子”的上游环节。
综上所述,对于大企业创新和 CVC 有两点思考:一是创业阶段要考虑意图,即战略是目标和能力的匹配;二是要思考 CVC 和母公司的关系,这涉及价值链上下游协同,将数据、技术作为新资源,以及是否独立,人员、职级、薪酬、激励、地点等综合设置等问题。研究方向是战略管理,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有中国特色、有深度、有沉淀的 CVC 经验并再次分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