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借广交会转型,能否打造出本土“阿里巴巴”?

19次阅读

共计 32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6 月 15 日,为期 10 天的第 127 届广交会线上启动,这是其创办 63 年来首次以网络形式举办。广交会作为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此次展会建立了线上展示对接平台,设置跨境电商专区,提供直播营销服务,还为参展企业单独设立 10×24 小时全天候网上直播间。如此形式引发网友疑问:“线上广交会和阿里巴巴网店有什么区别?”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外贸城市都在寻求转型,广州也不例外。月初,广州首届直播电商节落幕,3 天进行了 27 万余场直播,背后是其发力线上经济、打造直播电商之都的通盘谋划。但与以 B2C 为主的直播电商不同,广交会不仅代表着广州经济中极其重要的出口贸易,更与广州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深度关联。那么,首次从线下走到线上,广交会的转变意味着什么呢?

商都的短板

广州被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千年商都的美誉是其最引以为傲的历史记忆。无论是繁荣的广州港,还是名振海内外的“广州十三行”,都是广州商贸鲜活的代名词。美国史学家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曾形象描绘 18 – 19 世纪的广州,“那时,美国塞勒姆市的男孩子们,对广州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纽约。”

广州商贸最核心的逻辑在于加工贸易。往来商船带来大量贸易机会,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广州聚集并中转,哺育出大量门类各异、集群发展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官方语境中,专业市场代表了广州商贸的“传统强项”——占全国数量 1 /7,广州 1260 个专业市场构成了一个市场规模达 1 万亿人民币的超大贸易载体。

然而,历史是基础,但也可能成为包袱。前几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中国中部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崛起,截留了广州的市场资源、削弱了广州的辐射能力。受限于专业批发市场的传统模式,2014 年广州拉开一场对全市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行动,但一度效果平平。

在愈加紧迫的发展压力下,广州今年 2 月发布的《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实施方案(2022 年)》,进一步梳理专业市场转型的两点思路,一方面,使其向研发、设计、展示、出口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另一方面,就是推动平台经济的发展。会展业正是一种典型的平台经济。在商都向“新千年”迈进的过程中,今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让广交会成了转变的关键节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指出,如果线上广交会长期化,那么,重大的调整将在会展业、酒店业、餐饮业、航空业等等许多服务业展开,“这种改革的影响力将是十分深远的”。

直接的变化率先被今年云参展的 2.5 万参展商所感知。在广交会召开前,一场巨头之间的博弈成为预热“大戏”。有媒体报道,阿里与腾讯曾对广交会线上运营项目展开竞争。作为胜者的腾讯,拿出的成果显得有些“仓促”——直到今天,会程即将过半,仍有不少参展商在社交平台上对线上平台运营模式、撮合机制提出疑问和抱怨。

技术问题绝不是最大难关。询问多位参展商,大家普遍的感受是,与官方宣传的数十万采购商相比,前来询盘的意向信息显得有些惨淡。参加过多届广交会的成都天星永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翟承宪直言,买卖双方都有些匆忙上阵。他们配合此次线上广交会初次“触播”,而更多采购商也可能卡在申报信息环节上。缺乏平台基础和参与基础的线上广交会,又再度暴露出广州商贸发展的短板。

“转身”的机遇

对于广交会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在国内,会展业存在两个并行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会展业绿色的特质和 1:9 经济效益被越来越多城市注意到,一波又一波场馆建设潮循次出现。2014 年,就有北京、广州、石家庄、哈尔滨等市集中拿出新的场馆建设计划。有业内人士总结,全国已经形成了东北边贸会展产业带、京津—华北产业带、长江三角洲—华东产业带、珠江三角洲—华南产业带和西部产业带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

但另一方面,一些会龄长达数十年的老牌会展,却不得不面临传统交易功能慢慢淡化的现实问题。知名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解释了一种可能的原因:传统行业招商依靠的是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需要更系统地满足投资人和客户对资讯的需求。传统展会聚集交易、标定行业方向的功能被互联网所稀释,形式意义愈发大于实际交易价值。广交会正面临类似的困境。

1957 年,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正式创办,开办第一年成交额就高达 8686 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 20%,该比例一路上升至 1972 年的 50% 以上,广州也理所应当成为国内外外贸商人的必争之地。但近年来,广交会却显示出一些衰退的迹象。在 2011 年成交额达到 747.6 亿美元峰值后,便逐步下滑至 2015 年的 550.66 亿美元。即便经小幅回升,去年的 590.18 亿美元也难以重现胜景。

在逐渐退居交易“二线”后,拥抱互联网,或许能为传统展会再次转身带来可能。在开幕前不久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李晋奇指出,近年来,广交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广交会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新冠疫情则为其按下了“快进键”。线上广交会正是“互联网 + 会展”的标志性事件,助推会展业加速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但会展似乎天生缺乏“网感”。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教授张敏分析称,会展不仅是提供“看东西”的场所,还要了解更多背后的信息,需要即时沟通;买卖双方的互动还能带来更多的合作可能,这是线上难以实现的。反应到现实交易中,不少买家更习惯于手持货品清单,在各展位前挨个询问。

广州的“阿里”?

一个老牌的商贸展会和一个更老牌的商贸之都,二者在转型路上相遇,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影响中国商贸版图接下来的格局,对于广州而言,还关系到一场旷日已久的竞争。

从广州推动商贸转型的第一天起,杭州的名字就挥之不去。坊间,关于广州追赶杭州的讨论此起彼伏,竞争关系更直接体现在各类榜单中。2016 年,阿里研究院发布“电商百佳城市”,在杭州高居第一之后,广州奋起直追至第三。阿里今年再度发布“全国十大淘宝直播之城”,两座城市已分列第一、第二名。

屈居杭州之后,广州并非没有遗憾。从数据上看,广州发展电商优势十足。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广东拥有 798 个淘宝村,仅次于浙江,其中有 124 个位于广州。而跨境电商村十强中,有 3 个都位于广州。具体到直播电商领域,广州开播场次、深度买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面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一面是发达的制造生产支撑。广州电商发展的最大短板,指向缺乏类似于阿里巴巴的龙头企业。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黄伟群曾分析,这种生态带来的问题是,不少电商售卖的货物很多都是广东制造的,外地商人在广东采购,用广东的物流企业,把东西卖给广东人。转了一圈,税收和差价都被别人赚去,自己只分到小头。

去年,广州发布《关于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措施》直击痛点,提出将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产业带动明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完善总部经济政策措施,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广州缺乏龙头未必属实。网易等电商平台均与广州相关,而线上广交会则代表了另一种“龙头”。

“此次广交会提出要从 B2B 转变为 B2C,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他说。事实上,打开线上广交会平台,无论是商品的展示方式还是交易达成的方法,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的电商平台。发挥线上广交会的“电商”功能,或许能发挥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解决广州商贸转型的瓶颈。

当然,广交会上线还可能带来更多问题。会展对城市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办会模式如何创新尚无定论,在林江看来,如何实现功能的创新、需要怎样的创新,思路和意图均需要进一步梳理。如今,阿里巴巴已展开行动。在广交会前一周,阿里巴巴国际站推出了一场 B to B 线上展会——网交会。开幕当天,广州线上出口订单数排名全国第一,再次证明了其贸易转型的真实原因——不缺货、不缺市场,但缺少平台。线上广交会能否成为广州的“阿里巴巴”,对于这个新生的事物来说,10 天,只是故事的开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