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硬科技转化三件套:一院一所一校

7次阅读

共计 18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2 月 24 日,从深圳飞往西安,开启 2023 年最后一次外出调研。西安是世界历史名城,面食爱好者向往之地,更是科教资源富集之城,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院士,“十三五”以来年均获多项国家科技奖。2022 年 12 月,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国第四个科学、科技“双中心”,也是硬科技之城。

一院:三位一体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始建于 1965 年,有多个研究所及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为多领域研制关键用材,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依托核心技术布局多家产业公司,综合收入和利润可观,指标位居全国前列。1999 年面临转制难题,最终选择科技型企业道路,坚持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推进成果转化。重点发展超导、钛及钛合金、稀有金属材料领域,建立相关公司,成果以无形资产入股,部分量化给科技人员。

转制 20 多年来,形成“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模式。“三位一体”即科研、中试、产业一体化,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一体化;“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指控股、参股、持股、入股及量化分配,实施“技术股+现金股”转化形式,提高各方积极性。

西北院探索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固本,守住高质量科研根本,虽走过弯路,但坚持研发高精尖产品;二是人企合一,利益捆绑,风险共担,激发团队积极性和韧性,如西部新锆团队攻克难题。

一所:构筑创业雨林生态体系

西光所创立于 1962 年,从解决核爆试验相关问题起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所,完成多项国家重大任务。2006 年前后,提出“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新思路,因受护士关于科研成果市场应用问题的刺激而反思。内部有反对声,且转化缺乏规定制度,于是邀请海外科研人员试点,首个引进刘兴胜博士,共同创立炬光科技并上市,西光所获丰厚回报。

科研院所转化成果时易顾虑“国有资产流失”,西光所所长赵卫认为成果不能转化才是最大流失,应尊重规律,奖励转化贡献者。西光所在企业孵化中坚持“只参股不控股”,定位是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土壤,寓监管于服务,鼓励混合所有制,让创业团队持大股,形成“产业反哺科研,科研助力产业”循环。

2012 年发起设立西科控股,2013 年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和中科创星,中科创星投出众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硬科技冠军企业。还联合成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提供小试和中试平台。现任所长马彩文称正在优化构筑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体系,打造创新示范平台。

一校:以“三项改革”为引领

西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工学院,现是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深度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攻关。谈到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折生阳。他出身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创业成立华秦科技并上市。1996 年,华秦科技与西工大合作进行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预研培育,探索出“产学研”合作之路,西工大侧重基础与前瞻性研究,华秦科技侧重应用开发及实际应用。

2016 年双方联合成立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产业化,西工大转让多项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权。2011 年折生阳出资与西工大黄卫东团队合作成立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并上市,工大资管获利丰厚。

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创新机制、贯通链路、技术引领、协同创新”。机制上,明确成果作价奖励成果完成人股权比例;转化过程中贯通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设立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制;进行“三项改革”,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明确成果管理、改革职称评定、允许结余经费出资转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2022 年,西工大成为受国务院表彰的唯一高校。

转化和科研同等重要

西安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不限于“一院一所一校”,各院、所、校广泛探索,在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极大带动地方经济和创新驱动。2020 年 6 月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并获批,落地众多科技成果,创建双创载体,对科创企业实施五培工程提质增效。

西北院、西光所、西工大的探索获陕西省大力支持,2016 年全省推广复制相关模式,出台规定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或离岗创业,给予收益奖励并保留回原单位通道。

曾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考察西光所时说:“转化和科研同等重要,成果转化本身也是一种研究。”中国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只是“一院一所一校”的一个侧面,大部分人员仍在做研发课题,创业艰难。西安“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启示我们,好机制能挖掘脑力红利和工程师红利,服务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定乾坤。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