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7 年末的一个寒冷冬日,张磊站在纽约卡纳基大厅外,黑框眼镜下的目光透着自信。作为一名低调的中国投资人,他此行的目的是向全球有限合伙人(LP)阐述‘重仓中国’的战略布局。
卡纳基大厅内汇聚了众多国际名流,但外界对这位管理超 600 亿美元基金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却知之甚少。高瓴官网简洁得令人意外,仅有简短的公司介绍和几例标志性投资案例。然而,这种低调并未减少外界的好奇心,反而激发了更多关注。
重仓中国的坚定信念
风投界各具特色,有人追逐风口,有人聚焦赛道,而张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重仓中国’。2005 年,当他首次尝试在美国募资时,90% 的潜在投资者拒绝了他的提议,理由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信任。但张磊坚持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沈南鹏加入了红杉资本,徐新创立了今日资本,他们共同塑造了中国风投行业的格局。而张磊则另辟蹊径,凭借对价值投资的执着,将首期 2000 万美元全部投入腾讯,当时这家公司的市值仅为 20 亿美元。多年后,腾讯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而高瓴依然保留部分股份。
张磊不仅专注于互联网领域,还逐步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医药到食品,从物流到零售,高瓴的投资足迹遍布多个行业。在其 28 个代表案例中,超过 20 个是中国本土企业。这种深度布局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也体现了他对投资标的深入研究的能力。
逆境中的机遇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张磊始终坚信中国的发展潜力。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国号列车虽然充满挑战,但对于开放心态的人来说,机会同样巨大。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自 2005 年以来,中国 GDP 从 18.73 万亿元增长至 82.71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 8%,而高瓴资本的资产管理规模也实现了惊人扩张。此外,《纽约时报》指出,高瓴的年均投资回报率高达 39%。
亲历者的视角
张磊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从小在河南驻马店长大,他依靠自学考上人大,后来又进入耶鲁深造。在耶鲁期间,他得到了首席执行官大卫·史文森的认可,后者称他为‘百万里挑一的人才’。
张磊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刚毕业时,他曾多次求职失败,甚至被面试官批评缺乏基本能力。然而,他最终获得了耶鲁捐赠基金的工作机会,并在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后的募资之旅,再次验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教育与社会关怀
除了商业成就,张磊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同样令人敬佩。他先后向耶鲁和人大捐赠巨资,用于支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他认为,教育是最值得长期投入的事业,因为它能改变个体命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项目,如西湖大学的创办和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张磊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他曾走访湖南偏远村庄,为当地创业者提供指导,并协助推广地方特产。
团队文化与价值观
在高瓴内部,张磊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员工展现好奇心、独立性和诚实品质。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使得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同时,他对基层员工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
总结来看,张磊的成功源于他对价值投资的深刻理解、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高度责任感。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这样的精神,无疑是他能够持续引领高瓴走向辉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