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57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谁也未曾料到,甘肃天水这座中国五线城市,竟凭借麻辣烫陡然火出了圈。“辣椒之乡”甘谷的辣子与“马铃薯之乡”定西的土豆,铸就了天水麻辣烫的独特风味,也使得天水的旅游热度飙升了 186%。
紧接着,打卡后的游客仍不满足,高呼“建议全国推广”,随之而来的是甘肃和麻辣烫概念股的涨停。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因烧烤而声名大噪的山东淄博。事实上,继淄博和哈尔滨之后,2024 年中国文旅经济急需一个现象级的“标杆”,于是开始寻觅第三座文旅网红之城——或许天水意外接过了这一交接棒。然而,这个机会本应属于一座世遗之城——福建泉州。
就在一个多月前,泉州突然被流量眷顾。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泉州接待旅游人数达 818.12 万,占全省的 25.1%;旅游收入为 80.18 亿元,占全省的 29.9%。按照泉州市政府的说法,这两项数据均位居全省第一(厦门对此表示不服)。
不过,如此巨大的流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那便是另一回事了——在这看似“欣欣向荣”的数据背后,像泉州这样试图向文旅转型的城市,总隐隐透着一丝忧伤。
01
2021 年之前,泉州从未被视作一座旅游城市,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它的制造业,比如服饰鞋履。泉州有个县级市叫晋江市,它是安踏、361°、特步、七匹狼等品牌的发源地,堪称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泉州晋江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被总结为“晋江经验”。
还有许多人并不知晓,定位为“二线城市”的泉州早已是“万亿之城”,它曾连续 22 年保持福建省 GDP 第一,直至 2021 年才被省会福州超越。泉州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模式”,即以市场化为根基,家族企业为主导,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集群经济、县域经济、品牌化相辅相成。
就是这样一座低调的“逐利”之城,因 2021 年泉州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声名远扬——泉州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由此构建起一个极具差异化的大 IP。
但真正吸引游客前往的,是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氛围。泉州人对神明的崇拜闻名遐迩。泉州三步一庙宇,五步一佛堂,步入古城便能随处可见,虔诚的百姓对各路神明三拜九叩、掷杯筊、求签,为整个宗族祈求财报平安,郑重其事地度过新年。
你甚至会惊奇地发现,关岳庙与清净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毗邻,天后宫的焚香在德济门外的番坊里袅袅升腾。
在泉州,儒释道文化、基督文化、摩尼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妈祖文化等相互交织融合。这一“奇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正是教派的包容与宗族的传承,让泉州诞生了众多传统民俗活动——这恰好击中了当代城市打工人的内心:在冰冷的大城市里,我们急切地渴望那几乎消逝的年味,在香火与烟火气中寻觅一份仪式感。
所以泉州的火爆是必然的,源于其文旅资源的不可复制性。然而,泉州后来究竟发生了何事,以至于未能成为互联网语境下的“第三座文旅网红之城”呢?
02
春节期间,许多游客宁愿在价格飞涨的古城区酒店多住一晚,只为一件事:踩街。
踩街是泉州最大的“民俗狂欢节”,它起源于隋唐,百姓为迎神赛会“COSPLAY”,游街串巷,载歌载舞,如今融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如贡球舞、火鼎公火鼎婆、木偶戏、刣狮、五音吹、南少林功夫等等。
而春节的这次大型踩街,是泉州时隔 20 年的重启,自然备受瞩目,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
在先前的宣传推广中,踩街本应在泉州古城区举行,从文庙到临漳门,红墙青砖,名刹古寺,氛围感瞬间拉满。但实际上却是在远离古城区的东海商务区举办的,林立的高楼,开阔的柏油路,强烈的违和感扑面而来。
有人气得当天就离开了泉州;有人觉得“来都来了”,还是保持好奇心和热情去一探究竟。泉州文旅局也提前准备了免费接驳车、近百个移动厕所、网约车司机补贴,以迎接初六下午的“大考”。没想到的是,游客并未获得预期的体验,尤其是拥堵不堪的交通。
据后来官方报道,线下参与人数超过 30 万——对应到现场便是“里三层外三层”。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吐槽最多的是,公交 9 点就停运了,而每 10 分钟一班的免费接驳车根本挤不上去;有一家五口凌晨 1 点打车还要排队几十位;一对情侣试图乘坐黑车,结果被索要两百元……
但在官媒的报道中,东海踩街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到处都是“流量破亿”“登陆央视”的字眼。
显然,泉州的这次大型民俗踩街未能做好“流量管理”。就好比一个新品前期宣传过于火爆,开售后用户一窝蜂地涌入官网,结果服务器崩溃,或者库存不足而被迫砍单。但这并不影响活动结束后公布“战报”。
可以说,泉州暴露了游客承载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在一些旅游城市或许较为常见,但对于泉州而言却是一种想要改变却难以改变的“无奈”。
泉州为申遗努力了 20 年,泉州政府早就规定东西塔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 7 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城市核心 IP 的原汁原味。而古色古香的背后,是放弃了“城市更新”——这是泉州的魄力与优势,也是一种“诅咒”。
由于缺乏新的规划,泉州市区道路狭窄,最终导致交通拥堵。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只能将踩街活动转移到新城区。
03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作为万亿城市,泉州明明只要修建几条地铁就能缓解流量压力、提升游客体验,为何不这么做呢?
这便触及到了泉州的痛点。
看一眼地图便会发现,泉州的四个市辖区分布在环湾一带,面积狭小,加起来仅有 892 平方公里,还不及杭州市的一个余杭区大。而根据七普数据,泉州市区常住人口仅为 197.8 万人,未达到建地铁的要求——申报条件之一是市区常住人口达到 300 万。
那么泉州 888 万的人口都在哪里呢?答案是在县城。从某种意义上讲,泉州的市区是外壳,县城才是主体——晋江、惠安、南安、石狮四个县市撑起了整个泉州 60% 的 GDP,仅是一个晋江市的 GDP 和人口,都要超过泉州市。
若想满足修建地铁的条件,泉州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县设区”,将晋江、惠安、石狮三个县市的人口划归到泉州市区。但这几乎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总体而言,县级市的财政直接与省挂钩,即县级市的财政无需上缴给所属的地级市,而是直接上缴到省财政。所以撤县设区,省里不会同意。而从情感归属来讲,靖江、惠安、石狮自然也不愿成为“亡县奴”。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城市化急剧扩张期,全国共撤销了 140 多个县市,增加了 120 多个市辖区,像苏州市就在这轮撤县改区中吞并了吴江市。
反观泉州却没有进行过一次行政区划调整。等到 2022 年国家连续印发文件,严控中心城市撤县建市设区时,泉州已然错失了机遇。
所以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阻力都十分强大。而正是因为没能撤县市改区,泉州工业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未能引入的劣势被进一步放大。加之打造总部经济的成效不显著,泉州市不得不转向第三产业——旅游业自然成为了救命稻草。
由此,泉州这座新晋网红城市陷入了“死循环”:先天体量小,想要发展经济,只能依赖文旅,但基础设施却跟不上。修建地铁,阻力太大。不修地铁,流量承接不住,影响游客体验,致使文旅无法成为长期稳定的生意。毕竟,旅游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
泉州文旅的困境并非个例。实际上,全国有两座“万亿之城”也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境地。
一座是佛山。佛山也是一个典型的“弱中心”城市。佛山的主城区以禅城区为核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市区面积却是整个佛山中最小的,且建筑密集,而经济最强、人口最多的两个区,是曾经的“广东四小虎”南海市和顺德市,这两个被划入佛山的县级市的特点是工厂众多,以分散的城镇和城中村为主,聚集了主要的劳动人口。
再加上佛山财政本身较为薄弱(顺德区财政直接归广东省管),种种因素导致佛山的地铁建设一直进展缓慢,市区基建和配套落后,使得佛山未能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独特文旅资源优势。
另一座是烟台。烟台的旅游资源不逊色于青岛,但景点分散,又缺乏直达的交通,比如地铁,主要原因也是未达到市区人口 300 万的申报标准,且同样呈现“强县弱市”的格局——烟台市区 GDP 仅占全市的 37%。在政治地位上,烟台也不及济南和青岛,正如泉州始终被福州和厦门压制。这使得烟台旅游业的名气被威海后来居上。
04
对于一座希望通过文旅促进经济发展的城市而言,服务和配套、自身经济特色所形成的落差是一个痛点,另一个则体现在对“流量”的追逐上。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期望成为下一个被流量带火的淄博和哈尔滨,不管是自然流量、购买流量还是制造流量,“网红打卡”的模式确实充满着“吸引力”。
甘肃天水如此,福建泉州亦是如此。在流量加打卡的刺激下,除了大力宣传“踩街”,泉州还将传播重点集中在小吃众多、“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西街,结果自然是人满为患,原本的历史街区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商业街。
用网红经济的“行话”来概括就是:有了一个吸引人的素材(例如千年古镇、世界遗产),然后开始投入资源,付费推广吸引了大量自然流量。但是服务和物流跟不上(比如宰客、交通差),导致后期用户动态评价难以维持,出现较多差评,使其成为只能红火一时的网红旅游地。
所以无论是淄博、哈尔滨还是如今的泉州,这些因流量而兴起的网红文旅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将短期的爆火转化为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
在这三座城市中,淄博代表的是最缺乏文旅资源的城市,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转型难度较大;哈尔滨代表的是文旅资源丰富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大城市,备受各方支持,政策稍加推动就容易取得成绩,而哈尔滨本身也为其他城市总结出了一些爆款原则,比如“真诚”与“宠客”。
那么泉州所代表的城市呢?城市规模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一般,但文旅资源丰富,尤其是拥有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像这样的人文城市,反而需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生活情调,然后结合当地特色的制造业和手工业,创造出新的产业。
比如,这一年来真正让泉州火出圈的并非西街和踩街,而是“无心插柳”的簪花,它是泉州蟳埔的一种特色文化,就是将各种鲜花编成花冠,美少女甚至美少男们戴在头上四处拍照打卡。
如今,这股风潮已“席卷”了多个城市,无论是成都的太古里还是杭州的小河直街,都蔚然成风。而这股文化热潮,也带动了整个蟳埔地区的手工业、旅游和就业。
不得不感叹,泉州值得深入挖掘的民俗、非遗工业实在太多了,甚至连工业文化都是一种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好当地文化,或许是泉州文旅发展的关键一步,然后利用制造业优势将文化转化为可盈利的长期资产。
这一情况放到如今的天水身上,便是如何趁着游客当下的热情,利用好甘谷辣椒、定西土豆等核心资源,通过食品工业打造出几个具有盈利潜力的地理品牌——当然,这一路线仍存在争议。
相信泉州和天水文旅局在这方面早已深思熟虑。
05
泉州本是一座很“慢”的城市,慢城市有慢城市的生活方式。
泉州的烟火是静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值得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魅力都隐匿在各个巷子里,处处充满着“松弛感”,你会发觉,家家户户都喜爱泡茶,门口一坐,品茶畅谈,大街小巷的喧嚣与他们无关,背后升起的,是家中迷你关公或妈祖像的烟火。
并非说泉州不适合发展旅游,恰恰相反,它值得你即刻启程,在稀疏的周末时光里,一点一点去发掘泉州隐藏的惊喜与魅力。每座城市都要依据自身的内涵和调性来发展文旅。在某种意义上,泉州无法也没必要成为下一个淄博和哈尔滨——趁着节假日的热度,集中式、打卡式、造节式的旅游并不适合所有城市,泉州需要摒弃这种流量思维,泉州的商业和民众也要逐渐摆脱“赚快钱”的心态。
如果是这样的泉州,有谁会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