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冲突引发电子气体赛道爆发,华为与国家队积极布局

7次阅读

共计 18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俄乌冲突加剧供应链危机,电子气体成半导体“命脉”

近日,随着俄乌冲突升级,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风险再次敲响警钟。乌克兰是全球关键电子气体的主要供应国,贡献了 70% 的氖气、40% 的氪气以及 30% 的氙气供应,其中超过 90% 的氖气由乌克兰流向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业。同时,约 35% 的钯金来源于俄罗斯。这些惰性气体被称为半导体制造的“血液”,是生产高性能芯片不可或缺的材料。

美国调查机构 Techcet 指出,氖气是俄罗斯钢铁工业的副产品,而乌克兰企业掌握了其纯化工艺。作为电子气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气体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化工、医疗及环保等多个领域,其中电子行业占比约 41%。

国内市场:从被忽视到迎来融资高潮

长期以来,电子气体因其细分和专业性,在资本市场和产业链中较少被关注,尽管它在芯片制造的各个环节占据关键地位。过去半年,随着国际局势影响显现,中国的电子气体领域融资事件相继爆发,累计近 10 起,融资金额一度突破单月 10 亿元大关。国家队基金、华为、中芯国际等产业巨头纷纷入场,展现出对该赛道的高度重视。

电子气体成本虽然仅占芯片材料总成本的 5% 到 6%,但其质量直接影响芯片性能和良率。目前,中国芯片产业的扩张和供应链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催生了对国产电子气体的巨大需求,市场空间预计到 2025 年将接近 300 亿元,是 2019 年的两倍。

价格波动背后的产业链压力

俄乌战争不仅是地缘政治事件,同时激起了电子气体价格的剧烈波动。早在去年 10 月,氖气价格就从每立方米约 400 元飙升到 1600 元以上,俄乌冲突爆发后更上涨 20% 至 30%,部分供应商甚至暂停报价。

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存在因紧张局势而产生的囤货炒作现象,类似此前疫情期间“口罩炒作”的情况。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时,氖气价格曾经历 60 倍跳涨,涨至 25000 元每立方米。这也促使国内钢厂和加工企业未来几年大力增设提纯产线,以加强自主供应能力。

国产替代正加速布局,行业格局正发生变革

目前,全球电子气体 90% 的市场份额被日本、美国和韩国企业占据,尤其是大宗电子气体领域由林德、法液空等行业巨头垄断。中国电子特种气体行业起步较晚,超过 80% 的产品依赖进口,高端特气更是“卡脖子”状态。

近年来,伴随半导体材料自主研发加强,华特气体、金宏气体、南大光电、昊华科技、派瑞特气体等企业逐步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多种高纯气体的国产产业化。从光刻用氪氖混合气到高纯六氟乙烷,他们逐渐突破外资技术壁垒,满足国内知名晶圆厂的关键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华特气体作为行业代表,其已经成为国内光刻气体市场的领导者,市场份额超过 60%,并成功进入英特尔、海力士等国际半导体巨头供应链,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稀有气体的主要供应国,推动产业链安全。

电子气体领域的创新与挑战并存

尽管国产替代势头强劲,但数百种电子气体品类中,国内企业仅在少数几个领域取得突破。电子大宗气体仍被外资巨头牢牢控制,国产化道路充满挑战。此外,半导体行业对气体质量和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造就了技术壁垒、资质壁垒和客户忠诚度高的市场环境。

业内专家指出,集成电路厂商对气体供应商的验证周期长达 2 至 3 年,加上客户不轻易更换供应商形成的高粘性,都为新创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高门槛。与此同时,客户需求常表现为多样化、小批量和高频次,要求供应商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具备强大的物流和服务能力。

创业者的机遇与路径

面对高技术门槛和市场复杂性,创业团队通常需要由资深行业专家组成,他们不仅熟悉电子气体生产工艺,还能精准把握集成电路客户需求,具备气站设计与运行的核心技术知识。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行业经验成为新进入者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比如,宏芯气体创始团队背景来自国际一流气体巨头,成员曾深度参与多家顶尖芯片厂的气站项目;先普气体创始人经历涵盖北大与美国加州大学电机系,扎实技术基础和国际视野帮助其在高纯气体纯化领域取得突破。这些企业的成功融资和发展体现了市场对专业能力的认可。

结语:从历史反思到未来展望

正如钱学森曾反思中国 70 年代半导体产业落后的遗憾,当前国际局势再次提醒我们:半导体是需要长期深耕的战略产业。俄乌冲突对关键电子气体供应链的影响,更凸显了建设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电子气体赛道的爆发仅是时间问题。国产气体企业将在提升技术、深化服务和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塑造出属于中国的“林德”和“法液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