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如何突围成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8次阅读

共计 14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合肥新桥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 12.01 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为 2.92 万吨。然而,这一成绩与合肥作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作为长三角三大省会之一,合肥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包括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相比之下,南京拥有东部产业创新中心与航运物流中心的独特定位,杭州则以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闻名,合肥则更侧重于航空货运枢纽的功能。

现状与挑战

尽管合肥的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得到官方认可,但实际表现却显现出不足。数据显示,2024 年合肥新桥机场的航空客运量仅为 1248.4 万人次,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而在货运方面,2024 年的数据还未完全公布,但从 2023 年的统计来看,合肥新桥机场的货运量仅略高于 11 万吨,远不及杭州的 80 万吨、南京的 38 万吨、武汉的 20 万吨以及长沙的 17 万吨。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指导意见,合肥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同属第三梯队的区域航空枢纽,未来将在全国航空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安徽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合肥机场位于长三角机场群之中,周边有南京禄口机场等强劲对手,合肥的航空货运能力已无法满足安徽省外贸产业的需求。

补足短板

为了提升合肥的航空枢纽地位,安徽省提出了合肥国际枢纽建设工程,其中包括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和规划建设合肥国际港务区。具体措施包括扩大货运规模、优化航线网络和完善市场主体结构。

目前,合肥机场东区国际货站扩建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预计 2025 年 7 月完工。该项目完成后,近期货运吞吐量可达 35 万吨,远期预计增至 80 万吨,将极大增强合肥的航空货运能力。

此外,安徽还计划组建本土航空公司,以弥补现有航司数量不足和运力短缺的问题。事实上,早在 2020 年,安徽机场集团便与京东航空展开合作,计划建设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然而,由于合作进展缓慢,安徽需要加快步伐,抓住京东航空机队扩容的机会,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

差异化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合肥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专家建议,合肥应依托安徽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优先运输新能源、光伏、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从而提高航空货运的经济效益。

同时,合肥可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与上海、南京等成熟航空枢纽形成互补关系。例如,合肥可以通过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承接这些城市的国际货运航线和转运功能,成为其重要的辅助节点。

实际上,安徽已经在这一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长三角国际航空合肥物流分拨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与上海机场实现了互联互通,显著提升了转运效率并降低了物流成本。

融入长三角

为了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安徽制定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建设方案》,明确了以科技创新、商务会展、国际贸易和交通为重点的合作领域。合肥和芜湖作为安徽参与“大虹桥”联动合作的两大核心城市,正在积极推动与虹桥“一核两带”的协同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安徽致力于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并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此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将对外开放共享,以促进区域内的科研合作。

在交通领域,安徽明确表示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加强与上海的机场合作,积极对接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需求。专家认为,合肥作为安徽的门户城市,具备明显的科技创新和对外辐射优势,参与长三角航空市场的联动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航空产业竞争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