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经销商大变局:董明珠“断粮”策略引发行业震荡

5次阅读

共计 16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格力的渠道变革引发经销商大动荡

近年来,格力电器在不断推动销售渠道的扁平化和数字化转型,但这一系列策略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弹。河北地区的经销商徐自发公开表示“反水”,将格力与经销商之间复杂的关系完全撕开一角。这场局面迅速升级,激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也让“董明珠”这个名字再次成为话题的焦点。在 8 月 27 日的消息中,格力已更换河北地区的经销商,由珠海桓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取代此前的河北新兴格力,意味着格力开始以更强硬的姿态应对合作关系上的裂痕。

就在几天前,河北新兴格力的董事长徐自发已宣布不再销售格力产品,转而投向飞利浦。他的这一举动,实际上已成为格力与老牌经销商利益冲突的缩影。作为多年来在河北的重要经销商,徐自发曾是格力的核心人物之一,2015 年至 2017 年期间还曾担任格力的董事。这次“反水”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的,正是格力近年来渠道改革带来的阵痛。

行业背景:渠道改革引发矛盾升级

格力电器之所以出现经销商反水状况,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推动的渠道扁平化政策。近年来,董明珠带头推行的改革,旨在减少省级代理商,鼓励专卖店和直供渠道,试图实现更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但是,这一变革动摇了经销商的利益基础,造成矛盾逐步激化。家电分析师梁振鹏指出,“渠道扁平化虽然有利于企业控制和盈利,但也直接触动了区域代理商的既得利益,导致不少老经销商不得不选择反抗。”

而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或许还源于格力业界的“内部变革”。早在去年年底,格力原执行总裁黄辉、胡文丰、李鹏、以及董明珠的昔日秘书刘乙蓉等多人,便开始纷纷转投飞利浦空调。这一系列“离职”,被视为格力体系内部矛盾公开的信号。同时,飞利浦空调背后投资人疑似为徐自发,也揭示了渠道“出走”背后的利益布局。

徐自发的角色:从核心经销商到“叛逆者”

作为河北地区的重要经销商,徐自发从 1991 年开始从事销售,逐渐成为格力在河北的代表人物。他名下拥有多家相关企业,几乎全部是格力的专营店。2015 年,他还曾代表格力在河北北戴河的销售会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格力为经销商创造了生存空间”。早期,他与格力的合作十分紧密,甚至在 2015 年进入格力董事会,不过在 2017 年因涉嫌交易违规,辞去了相关职务。

随着时间推进,徐自发逐渐成为格力的重要股东——不仅控制了多家公司,还在京海互联等股东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企业持有格力经销商联盟的股份,使得他的利益与格力的渠道体系紧密相连。近年来,他更是被报道加入飞利浦空调,成为新“局”的关键一环,显然,利益的驱动促使他选择了与格力“分道扬镳”。

格力的应对:断粮与整合的双重策略

今年 8 月,格力电器对河北地区的经销商实施了“断粮”措施,停止向河北新兴格力供货。与此同时,格力授权旗下的珠海桓格获得在河北的销售渠道,专门经营“格力”“大松”“晶弘”等商标,期限从 2022 年 8 月起至 2023 年 8 月结束。这一举措,不仅清晰表明格力对待经销商“反水”的立场,也标志着公司在渠道控制上的更强硬态度。

董明珠多次强调转型的“持久战”——这不仅是市场与体系的调适,更是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她曾指出,近年来格力不断加快多元化布局,强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动电商与实体销售的深度结合。今年,格力实现营收 1896.54 亿元,较去年增长 11.24%,而线下的传统经销商网络依然是核心。面对变革带来的阵痛,如何平衡新旧关系,成为董明珠的长期考验。

未来展望:变革中的格局调整与新考验

传统经销商的动摇,折射出整个家电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格力的多渠道布局,虽然带来更大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引发加盟商的不满和利益分配冲突。此次徐自发代表的“出走”,或许只是更广泛矛盾的缩影。未来,格力需在利益平衡与渠道控制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而董明珠也明确表示,这场变革将是一个“持久战”。

面对行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变化,格力既要应对内部的利益冲突,也要布局长期的战略转型。这既是一场关于品牌和渠道的博弈,也是一场关于企业韧性和创新能力的考验。只有坚持创新与变革,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