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批AI大模型公司也在亏损边缘

9次阅读

共计 17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曾经引领行业的公司都在积极布局大模型和各类 AI 应用。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目前国内最早涉足 AI 大模型的昆仑万维,也开始遇到“走出亏损”的困境。作为最早一批布局 AI 的企业之一,它的经历既充满机遇,也不乏挑战。

昆仑万维的辉煌——从游戏到 AI 领跑

成立于 2008 年的昆仑万维,曾是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以游戏业务闻名,曾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黄金期占据一席之地。在 2015 年成功上市后,公司曾一度依靠自主研发和海外发行的多款热门游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金基础。

进入 2022 年,随着 ChatGPT 的风靡,昆仑万维迅速察觉到大模型带来的巨大潜力,开始逐步转向 AI 领域。如在 2023 年推出“天工”大模型,成为国内“百模大战”的早期玩家之一。同年 4 月,公司还发布了全球首个音乐推理模型 Mureka O1,在多个国内外评测榜单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越了不少知名音乐大模型,赢得了“音乐领域 DeepSeek”的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昆仑万维的先发优势。2022 年底,ChatGPT 横空出世,成为全球 AI 行业的风口。在那时,昆仑万维的创始人周亚辉就对大模型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提出要长期储备至少 10 亿美元资金,支撑公司在 AGI(通用人工智能)和 AIGC(人工内容生成)方面的研发与应用。

亏损的真相——投入与压力并存

2024 年的财报显示,昆仑万维的营收达到 56.62 亿元,同比增长 15.2%;但同时,公司录得净亏损 15.95 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226.8%,这是公司上市十年来首次亏损。这突然的变化引发行业关注,背后的原因也逐渐明朗。

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2024 年研发费用高达 15.4 亿元,比去年增长近 60%;二是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金融资产的价值得到调整,带来了 8.2 亿元的投资相关损失。这也是很多“烧钱”大模型企业的共同困境。

实际上,大模型行业本身就是一场“烧钱战”。国内外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等都在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助力技术突破。比如,百度的研发投入已超 1800 亿,阿里云在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更超过 3000 亿。相较之下,昆仑万维的研发投入虽不断增加,但整体资金实力依然有限。

应对策略——前进中的迷局

面对亏损,昆仑万维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公司坚持“技术研发第一”的路线,未来仍计划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以保持技术的创新和竞争力。此外,公司还在海外市场发力,避开国内的激烈竞争,集中在海外市场布局 AI 内容生成、短视频等新兴应用场景。

在大模型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像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巨头都在海外市场布局,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而一些初创公司如深度思考、红色蝴蝶,也在海外掀起了热潮。这种局面,让昆仑万维面临更多的挑战,也促使其不断寻求突破。

行业变局与未来冲刺

专家预言,2025 年,AI 行业将进入“Agentic AI”——智能体推动的全新阶段。行业内,巨头们在 AI 的各个环节不断加码: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都在投入百亿级资金,以争夺技术和市场先机。而国内,阿里、百度等也宣布将继续在 AI 产业上发力,局势愈发激烈。

目前,昆仑万维也在积极布局,例如提出“通用计算机控制框架 Cradle”,并将在 2025 年进行产品升级。连续的技术突破如最新发布的 GPT-4.1 系列模型,也让整个行业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公司高层表示,将继续推动多模型的生态合作,让不同模型间实现更有效的协同。

人才与资金的双重难题

技术虽然是核心,但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公司的瓶颈。2023 年,公司引入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量级科学家颜水成担任联席 CEO,但短短 14 个月后,他选择离职离开。这也反映出公司在高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虽然如此,昆仑万维依然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近期,公司在音乐推理领域取得一定成效,或许有望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但能否真正扭转当前财务困局,还需要市场的持续验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总结:走在变革的前沿,等待破局

昆仑万维的经历充分说明,技术创新虽重要,但在资本密集和人才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短期亏损已成常态。未来,行业变革还在进行中,只有不断优化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增强竞争优势,公司才能在 AI 时代真正站稳脚跟。面对变化和挑战,保持耐心、持续投入或许才是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