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战略解读:新战场开拓与旧业务升级并进

2次阅读

共计 16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 布局的多线并进

在当前 AI 技术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抢占人工智能这一“新船票”,阿里巴巴也不例外。不同于部分对生成式 AI 产品的单一押注,阿里采取了涵盖基础设施、模型研发和应用落地的“三驾马车”策略。集团 CEO 吴泳铭曾明确表示,阿里的首要目标是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

具体来看,阿里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云服务及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保持 AI 基础模型的技术领先,不断推动原生 AI 应用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在旗下 toB 和 toC 产品中深度整合 AI 技术,力求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2025 财年阿里从 toB AI 服务中取得增长突破,收入实现翻倍,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表现出强劲的业绩动力。

从生成式 AI 向 AI 综合平台转型

在面向消费者的 AI 产品上,阿里最初推出的生成式 AI 系列“通义”未能形成明显爆发,产品热度相对平平。反观国内市场上,凭借强大流量优势和广告投放,豆包等应用在用户活跃和认知度上表现抢眼。与此同时,腾讯推出的元宝通过大规模推广迅速跻身下载榜首,证明 AI 产品的竞争依旧激烈且动态。

今年年初,随着市场对大型模型技术需求的加剧,阿里迅速升级通义大模型,引入最新推理能力。同时,公司开始调整战略重心,将品牌与 AI 应用的核心转向更为成熟的搜索产品——夸克。作为阿里在 C 端的新代表,夸克被定位为“AI 超级框”,整合了 AI 问答、搜索和代理功能,旨在通过一个入口带领用户深度进入 AI 生态。

这种重心转移反映出阿里对产品形态和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显示出其对 AI 生态入口的重新布局。内部改革也同步推进,通义团队分拆为基础研发与产品应用两条线,夸克与通义均被赋予更高自主权与资源支持。

AI 代理——阿里的新兴优势

除了产品更新换代之外,阿里围绕 AI 代理(AI Agent)领域的投入值得关注。近期内测的 AI 代理产品 Manus 在微信指数上的表现超过了部分热门生成式 AI 应用,彰显出 AI 代理正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新焦点。专家预测,2025 年将成为 AI 代理爆发的关键年,AI 的角色将从被动回答问题,转向主动执行用户任务。

阿里投入重兵推动 Manus 与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的底层整合。夸克恰逢新一轮 AI 代理浪潮发布,新招募的科学家许主洪也加入,专注多模态和智能体方向的研发。这些举措显示阿里预谋在 AI 代理这一新热点上抢占先机。

然而,AI 代理的门槛并不高,开源社区的快速复刻演示了其复制速度。模型的性能提升和多模态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关键分水岭。对此,阿里凭借强大的技术积累、开源生态和开放平台优势,特别是在钉钉内搭建的 AI 助理开发平台,拥有独特竞争力。钉钉正成为 AI 创业与应用孵化的新生态,促进不同商业场景的智能交互。

旧领地的 AI 化与未来愿景

纵观互联网历史,不少超级应用往往跳出已有生态诞生,腾讯的微信打破 QQ 的局限,抖音在头条基础上崛起,而阿里的移动战略则是对旧产品的深度改造。如今在 AI 时代,阿里依然重视对现有生态的 AI 改造,如淘宝、天猫精灵、高德等产品均逐步引入 AI 功能。

尤其是淘宝,其 AI 化主要聚焦提升用户参与度和交易效率,AI 客服、智能图像处理及营销推广 AI 技术不断渗透。此外,阿里对生态内 AI 内容的规范力度也逐渐加强,避免虚假或过度修饰的内容泛滥。B 端市场的 1688 平台也全面推广免费 AI 工具,期望显著赋能商家数字化升级。

阿里云峰会曾强调,未来所有产品都将被大模型全面升级,数字化转型和 AI 赋能已成为集团核心战略。阿里积极开拓新型 AI 应用形态,同时深耕现有业务线的 AI 创新,体现了其开放且多元的 AI 发展路径。

总结

阿里的 AI 战略持续推动“新战场”和“旧领地”的双重布局。一方面,阿里在 AI 代理、大模型和开放平台方面加码,抢占未来智能协作和生产的新高地;另一方面,对既有业务的 AI 升级体现了稳健演进的态度,依托庞大用户基础加快业务智能化落地。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市场验证,阿里的 AI 图谱将展现更多可能,值得持续关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