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正重塑中国城市格局。近月来,多数城市纷纷加码产业政策、争抢人才,上海却显得较为冷静。3 月 25 日举办的 2025 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让答案初现端倪。会上,“上海制造”轮廓渐明,去年 GDP 升至全球第五,4 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成型,“2025 重点产业布局图”构建起全球产业发展网络。当地从业者认为,上海人工智能更具综合性,应在更高层面参与竞争。
垂类优势
早在今年初新一轮产业爆发前,上海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去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4500 亿元,增速 7.8%,60 余款生成式 AI 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居全国第二。李书福透露吉利生态企业星纪魅族智能 AR 眼镜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及核心供应链都在上海,上海已形成特色智能眼镜产业链。追溯产业发展,上海早在 2022 年就发布促进智能终端产业政策,将智能穿戴纳入鼓励范畴,去年还将 XR/AI 眼镜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上海推动人工智能走向细分、垂直,形成垂类赛道领军优势,契合发展大势。华兴资本 CEO 王力行认为 AI 和具身智能发展是长跑,企业会多点开花,上海的“综合性优势”能助力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庞大,上海制造业的“全科”优势利于支撑细分产业发展。以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顾捷所言,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与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业链接近,上海在这两方面产业链基础雄厚,做大原有产业链是加码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方向。此外,上海还进行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能力补强”,如发布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人工智能促进条例,组建全国第一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布局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初步构建超大规模智算中心。
“场景”嵌合
当下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契机,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应用”的产业浪潮涌起,这对上海是新机遇。广东天太机器人董事长何志雄称其正在联合开发多种机器人产品,有望今年面市,将推动智能家居向 AI Home 迭代。何志雄表示 5 年前选择在上海落户,聚焦人形机器人,是因上海为首的华东区域家电行业发达,能成为 AI Home 的落地载体。回顾上海产业发展历史,创新常源于丰富场景。十年前今日头条选择上海,不同区域人群的偏好催生了不同频道。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以上海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彬所说,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需好的具身智能基础模型,并在具体场景中微调优化,上海可充当“试验场”。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最早提出场景经济概念,并在 2017 年前后将场景纳入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如今场景成为上海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延伸至产业多个阶段并精准施策。上海各类场景日益多元,开放大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大会本身也成为机器人应用场景。同时,上海推进所有产业领域“+AI”,定义为“智能经济”,并推进相关规划研究。
“并购热潮”
会上,众多资本瞄准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推出的两大基金矩阵引人注目,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达 500 亿元,首期 100 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超 500 亿元,将为人工智能产业注入资金。国资并购基金的设立备受关注。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信跃升认为,去年我国发布“并购六条”后并购成风口,原因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变,股权投资回归商业现实,中国当前的经济条件适合并购基金发展。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进入整合期,资本聚焦落地和应用阶段。上海去年底印发相关行动方案,目标是到 2027 年形成 3000 亿元并购交易规模。这是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快速响应,从产业发展看,并购整合是培育世界级企业的必经之路,上海的金融举措意在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产业巨头。业内人士指出,机构参与并购能推动产业生态和创新策源生态共建,如产业数据纳入并购有望形成更优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接。上海有相关经验,如韦尔股份 2018 年收购美国豪威科技实现业务转型和股价跃升。人们期待上海能诞生下一个人工智能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