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37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危机其实早已潜藏。在张勇宣布掌管阿里云的半年之前,就已经有阿里云员工撰写了万字长帖,将矛头直接指向阿里云遭遇的瓶颈以及存在的积弊。
回溯到去年三季度,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已然跌破 10%,仅仅剩下 4%,创下了历史最低纪录。要知道,在 2018 年第三季度张建锋接手阿里云的时候,其收入增速高达 90%。
出现如此断崖式的下跌,阿里云曾经的优势也变得不再显著。同样是去年第三季度,阿里云的市场占有率为 36%,而在 2019 年 Q1 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 47%。
阿里云的员工心里都很清楚,阿里云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关键节点,然而 CEO 张勇的接任还是让他们颇感意外。纵览国内外的云服务商,公司一把手亲自出面管理的情况,着实较为罕见。
此次的接任,是伴随阿里一年一度的组织调整而展开的。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集团组织变动几乎都聚焦在了阿里云身上。张勇接过张建锋的接力棒,成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总裁。
这也就意味着,张勇正式成为了阿里云的第四位负责人。在过去的 13 年里,每四年阿里云就会迎来一次一号位的变动。
前三位负责人引领阿里云实现了从 0 到 1 的跨越,达成了从技术到商业的突破。而这一回张勇的接棒,却是在阿里云陷入发展颓势的关键时刻。
如今的云市场早已不是阿里刚入场时的情形,其占据的市场第一的位置也并非坚如磐石。前面有腾讯云、华为云的步步紧逼,后面有字节、快手自建云的竞争,当互联网客户数量逐渐减少的时候,阿里云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相对陌生的政企市场。
当阿里云驶入这片陌生的领域时,张勇掌舵不仅能够调配各类资源,更能够稳定团队的军心。
张勇不止一次着重强调过阿里云对于阿里未来增长的重要意义。在电商基本盘增速逐渐放缓的当下,阿里云作为阿里唯一具有潜力的业务板块,肩负着支撑阿里实现新增长的重任。
阿里云到了必须奋力进击的时刻,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张勇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1、张勇亲自上阵,要解决的难题不少
“ 客户第一并非只是高高挂在公司墙上的装饰而已 ”。
刚刚宣布完阿里云的人事变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张勇便再次以阿里云智能总裁的身份,马不停蹄地向阿里云发布了另一封 “ 批评信 ”,信的开头就直接指向了 2022 年发生的 “ 香港机房宕机 ” 事故。
就在前脚刚刚开完云栖大会之后,一个月后的 2022 年 12 月 18 日,阿里云香港可用区突然发生了大规模的服务中断事故,导致使用阿里云香港服务器资源的香港廉价航空公司、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OKX(欧易)等众多公司,甚至包括澳门金融管理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站都陷入了瘫痪状态。
事故发生之后,不少阿里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透露,实际上阿里云服务器的停摆时间已经超过了 24 小时。阿里云发布公告复盘此次故障的时候,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如此罕见的长时间故障,对其业务形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伤,有业内的从业者直接将其判定为是 “ 阿里云发展史上的重大丑闻 ”。
而在这封只有数百字的 “ 批评信 ” 里,频繁出现的 “ 任何故障,对于阿里来说可能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但发生在客户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 ”、“ 任何一分钟让客户等待,对客户而言都是漫长的煎熬 ” 等围绕 “ 客户 ” 的语句,也从侧面暗示了香港宕机事故极有可能是此次阿里云人事变动的导火索。
不过,重要职位的调整从来都不是瞬间就能决定的,“ 香港机房宕机 ” 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根导火索而已。综合各种因素才促成了这次的人事变动。
这几年阿里云增长乏力已经是外界公认的事实。从 2018 年到 2021 年以来,阿里云的年增速一路下滑,分别为 84.48%、63.15%、50.26%、23.13%,甚至到了 2022 年三季度,增速首次降低到了个位数,仅仅只有 4%。
很明显,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中曾经绝对突出的地位已经开始受到动摇。当然,受到宏观经济活动放缓所带来的自然影响,这一点也不能被忽视。
但不管是何种因素,一向擅长以快速增长来 “ 讲述故事 ” 的阿里,立志要将阿里云视作集团生态增长的 “ 第二曲线 ”,然而如今后者却面临着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这也让资本市场对阿里云的成长性更加担忧。
前面有外部的竞争压力,后面又出现了 “ 香港机房宕机 ” 这种罕见的内部安全事故,阿里云接连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亟待在战略层面实现 “ 急转弯 ”。
张勇对于阿里云的焦虑、紧张情绪,也在那封 “ 批评信 ” 的字里行间有所体现 —“ 一旦信任缺失,客户随时都有可能离开 ”“ 我们必须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既要主动解决客户能够看到的问题,更要把客户尚未察觉到的风险防范在未发生之前 ”。
久病成疾,若要再次实现快速发展,阿里云在对外表现上必须要有坚决的破局决心。由张勇以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 的身份亲自掌舵,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张勇能够为阿里云配置充足的资金以及最优质的资源,给予阿里云全方位的扶持,在提振团队士气、消除内部积弊的同时,将张建锋掌舵时期尚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
阿里云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同样也是对互联网云厂商们的一次集体叩问。以往那种以大集成商的角色、依靠做大集成项目来冲量的运营方式,现在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了,阿里云需要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2、阿里云进入瓶颈期
阿里云曾经也有过辉煌的时期。
在过去,起步早、技术先进、增长迅速是阿里云的显著标签。当国内云计算领域还一片空白的时候,阿里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恰逢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阿里云充分享受到了行业红利。从 2015 年到 2019 年,阿里云的年营收从 30 亿元急剧增长至 400 亿元,在一番豪情壮志之下,“ 市场份额是第 2 – 9 名之和 ” 一度被写进了其广告语当中。
更为关键的是,阿里云实现了盈利。在 2021 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单季度收入达到 116.15 亿元,经调整 EBITA 后实现盈利 2400 万元,这也是阿里云 12 年发展历史上的首次季度盈利。
在阿里内部,阿里云也一直被置于战略的高位。在 2021 年之前,阿里云连续六年获得集团最高绩效 “3.75” 分。
去年 7 月,阿里 CEO 张勇在股东信中着重强调,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彼时,阿里云的增速达到了 33%。
但好景不长,残酷的现实很快就到来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动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阿里云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殆尽。
在 2022 年第三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增速下滑到了 4%,在阿里巴巴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 10%。在 2022 财年,阿里云的营收目标(不含阿里集团服务)一降再降,最终仅仅完成了约 745 亿元。阿里云在内部的绩效打分也从最高位滑落至倒数第二位。
曾经意气风发的阿里云,如今正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之中。
在外部,当下云计算行业的整体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云服务出现了全球性的增长停滞。
众所周知,云服务的主要客户集中在 B 端,其最大的价值在于 “ 降本增效 ”。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中小企业的盈利变得愈发困难,它们在 IT 方面的支出必然会减少,这种影响传导到云服务商身上,就是客户数量减少、营收增速降低。
即便是亚马逊、微软这类世界级的头部云服务商,日子也同样不好过。亚马逊在 2022 年的营收增速是 2014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微软云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速放缓态势。
在国内有限的市场环境里,这样的颓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各家云服务厂商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在 2022 年二季度,阿里云计算的收入增速下滑至 10%,经营利润率也由正转负。
“ 增长放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等。” 在 2022Q2 的电话会议上,阿里高管对收入增速不佳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此外,一方面是阿里云所熟悉的互联网客户数量变得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是云服务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留给阿里云的稳定客户数量也越来越少。
比如说,在 2021 年,TikTok 由于地缘冲突的原因放弃使用阿里云,其国内业务也在这一年陆续回迁到自建的服务器上;没过多久,受到政策影响,阿里云所依赖的在线教育行业客户也在持续减少 ……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增速放缓以及客户流失之外,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领域的地位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尽管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始终保持在行业第一的位置,但在华为云、中国电信等国资云的激烈追击下,其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下降到了 35% 以下,过去占据近 50% 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在逐渐被动摇。
如今,在互联网客户之外,政企客户成为了云厂商们共同瞄准的新增量市场,但对于熟悉互联网运营模式的阿里云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据 36 氪报道,一位阿里云的销售人员表示,在 2022 年,他手上的几个政府客户项目,眼看就要谈成了,结果客户却转而选择了华为云。在阿里云内部,甚至出现了 “ 逢华(为)必败 ” 这样的说法。
回想在 2018 年末,张建锋刚刚接手阿里云的时候,彼时的阿里云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信心满满的张建锋豪迈地定下了三年营收过千亿的目标。
而现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者,阿里云必须要寻找到新的发展策略,才能够稳住其市场第一的宝座。
3、阿里云需要新打法
“ 不存在完美的决策,对于处于一号位的领导者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恰当的时机,果断地做出决策。”
在 2019 年,张勇在湖畔大学讲课时分享了自己作为企业一号位时的感受。经过这次组织调整之后,张勇必须要做出适合阿里云新发展方向的决策。
市场上的普遍共识是,云服务的互联网客户已经趋近饱和状态,国内云市场虽然还有增长的空间,但增长点并不在互联网市场。
根据赛迪咨询的数据显示,在 2020 年中国云计算产品中,互联网行业所占的比例为 44%,相较于 2018 年减少了 16 个百分点。
对于阿里云而言,情况亦是如此。
在去年三季度,阿里在当季的财报中表明,阿里云在互联网客户方面的收入同比减少了 18%;相比之下,在同一时期,阿里云来自非互联网客户的收入增速为 28%,这些非互联网客户主要来自政企领域。
据 IDC 此前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数据跟踪报告》显示,在 2021 年政务云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 427.1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1.47%。
很显然,政企这个增量市场并非是阿里云所擅长的领域。但是调整组织体系却是阿里所擅长的,于是阿里云选择先从销售体系入手进行改革。
在 2021 年,阿里云对销售体系进行了调整,设立了 18 个行业部门和 16 个区域,同时任命了 16 个分公司总经理,负责区域的本地化运营工作,通过行业和区域两个维度的团队来与客户洽谈业务,以此提高对政企行业的覆盖范围。
到了 2022 年,阿里云的销售团队继续进行调整。同年 3 月,华为原企业 BG 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担任资深副总裁,全面统管销售业务。
从蔡英华过往的履历来看,他在 2016 年至 2021 年期间曾任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多年来一直负责战略规划、销售渠道以及合作伙伴生态建设等工作。
蔡英华的加入正值阿里云从互联网市场向政企市场的调整阶段,这对于阿里云打开政企市场的局面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思路虽然已经明确了,但是具体的打法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大多数政企客户的思维模式里,建设 IT 最有效的方式是购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器、硬盘等设备,然后放置在机房里,而不是选择使用公有云。再加上公有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想要成功抢占政企客户,并非易事。
按照 IDC 的数据显示,在 2020 年浪潮云在我国政务市场中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华为云、天翼云、新华三、紫光云也都是这一细分领域内的头部企业。此外,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开始绕过阿里、腾讯等云服务提供商,自行建设数据中心,并且凭借自身的优势开始为政务部门、国企、央企等提供服务。
其次,在云服务市场中,政企客户与互联网客户存在差异,政企客户涵盖了政府、金融、电信、能源、制造等十余个细分行业,每个细分行业都有其特定的需求。这就意味着,想要攻克政企客户,关键在于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擅长互联网市场的阿里云,以往更加注重规模化的发展。
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去争夺市场份额,对于阿里云来说难度极大。更为关键的是,业务发展的本质目标是实现盈利,这对于阿里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国内,云服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为了留住客户,服务商们只能在价格方面做出妥协,这就导致阿里云的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常年在盈利线的边缘苦苦挣扎。同时,政府和传统行业通常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想要通过标准化方案来降低边际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得中国的云计算公司只能依靠加大投入来换取增长。
另一方面,出海成为了阿里云寻求增长的一个新选择,这也是阿里集团层面 “ 两纵一横 ” 战略的要求。
早在 2015 年,阿里云就在新加坡成立了国际总部,积极开拓亚太市场。然而后来,阿里云向欧美等地区拓展的进程较为缓慢。据《财经十一人》报道,在整个 2021 年,阿里云的海外收入仅有 20 亿元出头,对于阿里云的营收贡献十分有限。
自 2009 年成立以来,阿里云每四年就会更换一次负责人,似乎每一个四年阿里云都要面临不同的挑战。
十年前的阿里云可不是如今这般景象。
想当年胡晓明接手阿里云不久之后,曾经预测到 2019 年阿里云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与亚马逊 AWS 相匹配甚至超越它。但现实的发展却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反,如今阿里云在全球市场上已经逐渐掉队。
的确,当年凭借先发制人的优势,阿里云收获了不少红利,市场份额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如今,云市场已经是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局面,阿里云曾经突出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必须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