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5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苹果的 AR 眼镜再次跳票了,显然这并不是首次。根据业内知名爆料人 Mark Gurman 的消息,苹果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混合现实头显,价格预计在 3000 美元左右,但其轻量级的增强现实眼镜因技术问题被迫延后。
此前关于苹果 AR 眼镜的各种发布消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但最终都未能如愿推出。当苹果在技术上不断探索之际,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最新的 AR 设备,展示他们在 AR/VR 领域的布局。
高通与微软联手,共同开发专用于轻量级 AR 眼镜的增强现实芯片,并公布了全面整合 AR 软件的计划。三星则把元宇宙带到了 CES 展上,展台上用户可以尽情体验名为“My House”的元宇宙空间。
不仅仅是国外的大企业,国内的 AR/VR 科技公司也纷纷亮相。雷鸟创新在 CES 上推出了新一代的双目全彩 MicroLED 光波导 AR 眼镜雷鸟 X2。纳德光学呈现了一款高清头显产品 GOOVIS G3 Max,而 NOLO 推出了轻薄分体机 NOLO VR GLASS 和 NOLO SONIC 2 这两款新产品。
显然,无论是国内外的科技公司,现在都在 AR/VR 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相较于之前的摸索,如今每家厂商在技术方向和市场定位上都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用户体验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尽管进展明显,消费级 AR/VR 设备要真正迎来爆发期依然任重道远。目前这些设备难以取代现有的电子产品,导致消费者缺乏购买动力。与此同时,内容生态尚处于初步阶段,用户体验普遍不够理想。
专家们普遍认为,消费级 AR/VR 市场可能还需要沉淀几年,才能迎来消费需求的高峰。但从当前的趋势来看,谁在技术、内容和应用场景上做得更好,谁就能在未来迅速占领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 CES2023 的 AR/VR 设备如此吸引目光。在这场科技盛宴上,各家企业争相发布新产品,展示最新科技。比如,一家名为 Cellico 的公司在 CES 上展示了名为 Arges 的 AR 眼镜,特别针对低视力的老年人群,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
这些 AR 眼镜中装备的小型 4K 摄像头能够捕捉图像,将视野中受损的部分移动,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实时调整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索尼在展会上推出的 PlayStation VR2 虚拟现实设备更是惊艳,更新版的硬件性能大幅提升,支持 120Hz 刷新率,拥有 2000×2400 的单眼分辨率,还配备了眼球追踪系统和触觉反馈音效表现,为玩家打造孤独的沉浸式体验。
与此同时,佳能在 CES 上展示了他们首款 MR 头显设备——MREAL X1,这款轻便的设备能够实现全彩透视,用户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一众 AR/VR 厂商也都不甘示弱。雷鸟 X2 的亮点在于高达 1600 万的像素摄像头和超高的显示效果。同时,它也提供实时翻译和信息提醒等智能服务,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便捷的使用体验。
纳德光学的 GOOVIS G3 Max 则强调高清显示,与蓝光和 8K 视频的兼容性展示了它的强大。而 NOLO 所推出的轻薄分体机 NOLO VR GLASS 及手势追踪的 NOLO SONIC 2 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新产品的推出标志着 AR/VR 技术入门门槛在逐渐降低。
总的来看,CES 上各家 AR/VR 企业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形成了良性竞争,预示着这个行业将迎来新的迭代和发展。元宇宙的概念在本届 CES 也展现了全新的应用场景,企业们正不断探索元宇宙和 Web3.0 在各个领域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CES 今年首次设立了元宇宙专场,聚焦 AI、VR、XR 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三星在这一展区展示了他们的元宇宙空间“My House”,观众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与产品互动,试验虚拟体验和消费选择。
佳能在元宇宙方面的步伐也显得相对激进,他们推出了 Kokomo,一个允许用户通过 VR 设备进行虚拟社交的平台。索尼则与曼城足球俱乐部合作,展示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在工业及 B 端市场上,思科和英伟达在 CES 上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将虚实融合的理念应用于会议和设计。而奔驰则在酝酿的未来汽车制造中,也开始引入 NVIDIA 的 Omniverse 平台,用于智能驾驶的测试与验证。
随着 AR/VR 技术覆盖的行业愈加广泛,消费需求也在逐步上升。AES 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全球 AR/VR 市场在未来五年将增长迅速,而中国这一领域也将迎来更多投资机遇。
尽管目前 AR/VR 设备尚未形成大范围普及,但随着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和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预计这些产品将在未来几年的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如同 2018 年大受欢迎的 Beat Saber 等 AR 游戏一样,AR/VR 未来的爆发仍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