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现960万移动企业家,旅行创业需做好五点准备

16次阅读

共计 33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Sarah Hum 曾于 Facebook 从事产品设计工作,工作地点在旧金山。作为平面设计出身的她,怀揣着两个目标,一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二是能够周游世界。与常人先创业成功后再去环球旅行的选择不同,Sarah 打算趁着年轻,将这两件大事一同完成,成为一名游牧企业家。

2017 年,Sarah 与前 Facebook 软件工程师 Andrew 共同创立了 SaaS 公司 Canny,该公司旨在帮助软件团队整理客户反馈,进而做出产品决策。目前,Canny 在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经营状况稳定,公司在世界各地共有 13 名员工(含两位创始人),且已实现盈利。Sarah 和 Andrew 一边管理企业,一边在全球各地旅行。Sarah 在博客中表示:旅行容易,创业艰难。公司盈利后,便能支撑起更大的梦想。

Sarah 和 Andrew 代表了发达国家中一个日益庞大的年轻群体。他们既不想等到退休后才去旅行,也不想在旅行的同时还打着工。他们怀揣创业梦想,希望能一边周游列国,一边依托互联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或服务。

乐观者的游戏

创业六年的 Sarah 认为,创业与旅行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二者都需承受诸多变化(不确定性),而且享受过程比实现目标更为重要,因为永远会有下一个目的地。此外,边旅行边创业还能带来一些特殊收获。

其一,更加专注。Sarah 觉得,如果在旧金山扎根创业,朋友众多,诱惑也多,而外出旅行并创业,社交活动减少,更有利于专注于创业思考。其二,结识新关系。旅行过程中不断结识新人,接触新市场,有助于带来新客户、供应商以及潜在伙伴。Sarah 特别建议在旅行中多与当地企业家建立联系,而非整日与游客混在一起。其三,成本可控。Sarah 认为,相较于美国湾区,适合旅居的国家生活成本通常较低。用在一流国家积攒的积蓄来维持二三流地区的生活,能够让创业公司的资金支撑更久。

Sarah 对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颇为满意,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整天忙于工作,留给旅行和探索的时间少之又少。

Sarah 的看法得到了《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的佐证。文章指出,数字游民群体具有三大特征: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技能且热衷数字技术。他们选择移动生活方式是出于“积极主动”的因素(确实,从未听闻有人是被迫出国旅游创业的)。同时,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收入多少,79% 的数字游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收入水平表示满意。

文章引用了 MBO Partners 研究公司的数据:在 2019 – 2022 的四年间,美国数字游民的数量从 730 万急剧增长至 1690 万人。未来两三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 6000 万。假设创业者能维持 16% 的水平(目前全球数字游民创业者占游民总数的比例),那么仅美国的移动企业家数量就将达到 960 万!

从财务角度来看,美国有不少数字游牧企业家取得的成就超过了 Sarah 和 Andrew,媒体经常提及的明星企业包括 Buffer、And. Co. 和 Toptal。And Co 创始人成功出售了自己的企业;Buffer 拥有 80 名员工,年收入达 1800 万美元,而 Toptal 员工多达 2300 人,年收入超过 1 亿美元。

创业者该做哪些准备?

倘若你真心打算选择旅行 + 创业的生活方式,那么建议你认真阅读以下内容,这些经验和教训均来自于那些已在游民之路上闯荡多年的企业家。

1. 别指望投资人。专业投资人通常不太可能支持移动创业项目。毕竟,公司没有总部,老板居无定所,创业失败率极高,投资人很难下定决心为其投资。数字游民是确定性的大趋势,投资机构对那些为数字移民群体本身提供服务的初创公司更感兴趣,这类公司有做成大生意的潜力(如 2014 年成立的 Romote Year,2020 年即被收购),但不太会考虑投资以移动方式工作的团队。事实的确如此,著名移动创业家 Ivan Kreimer 表示,100% 的移动项目,创始人都是依靠自己(或是家人)的积蓄创办企业。英文中有个词叫 bootstrapping,指的是不靠外部投资,企业按自身节奏慢慢发展壮大的模式。确实有一些科技公司是按照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有意思的是,数字游民群体中,不乏有钱有闲的投资人,他们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投资,只要网络畅通即可。然而,这些在沙滩上躺平的投资人更倾向于确定性相对较高的证券市场,而非九死一生的初创公司。游牧创业者只能专注于从客户那里获取收入和利润,最好的投资者便是付费客户。

2. 别指望现金流。初创公司需要投资(与游民打工人不同),若投资人不支持,个人资金准备不足,即便想法从长远来看可行,但项目可能因缺乏运营资金而半途夭折。有经验的人说,游牧企业家至少要预留两年的流动资金,做好连亏几年的准备。鉴于此,建议创业者:一是有了积蓄再出发,旅行和创业过程中意外频发,花费的时间和资金往往高于预期,创业者最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再启程,仅有“背水一战”的心态并无益处;二是先做游民再创业,在游牧创业之前,先体验一段数字游民打工者的生活,锻炼一些必要技能,如提前规划下一站、适应不同居住工作环境、掌握商务和沟通软件、适应异国他乡饮食等,并发现自身短板;三是在家里建好公司再出发,团队搭建、注册公司、必要的实体基地(如管理库存)等,都需在家里提前落实。此外,业务和商业模式要思考清晰,是否为互联网业务,模式是否与游牧方式兼容,个人如何遥控指挥等等。尽量在出发前将这些问题想透彻并解决,出发后再进行大幅调整会非常困难;四是不轻易放弃副业,创业邦曾报道过以色列企业家 Eli David,创业头三年,他一直兼职做自由职业者,用副业养主业。

3. 搞定合伙人。团队创业相较于创始人单打独斗,成功概率更高,这是初创企业成长的规律,旅居创业更是如此。旅行时常常面临不确定因素,特别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后盾支撑,这意味着要说服合伙人接受自己成为数字游民的事实,并让对方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影响对事业的投入。两人一起旅居创业如何?除非只想做个自媒体 / 个体户,否则“类夫妻店”的结局通常不佳。处理不当,创业不成,旅行体验也糟糕,那就得不偿失了。

4. All In 心态。旅居创业看似浪漫,实则艰难无比。游民创业者投入和自律的程度不亚于常规创业,创业者不要抱有“一周工作四小时”之类的幻想。做自媒体的人对此深有体会,做旅游博主被公认为是游民创业的“第一步”,创业者通过记录旅途见闻获取平台或用户收入,但这条路竞争激烈,胜者寥寥。著名的德国视频博主野菠萝,是慕尼黑大学文学翻译硕士,曾在复旦大学学习,各平台粉丝总数远超百万。据她的一位朋友说,野菠萝非常勤奋,几乎整天都在工作,“满脑子都是想不完的事儿”。除了为一家大公司兼职打工,野菠萝还坚持更新自媒体,她在媒体上承认,每天忙碌的工作虽能养活自己,但“收入达不到德国人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忙碌,自律或许更困难。前面提到的 Eli David,在周游列国的同时管理两家创业公司。David 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 9 小时,保证睡眠 7 – 8 小时,步行锻炼一小时,只有周末才旅行。他曾希望减少睡眠至 5 – 6 小时,以便有更多时间工作和旅游,但效果不佳。简而言之,相较于常规创业,旅居创业者操心的事情更多,工作和生活根本无法分清。这种创业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生活方式,适应起来极为不易。

5. 热爱你做的事。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巴菲特说过,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变得擅长,一旦擅长,成功的机会便会增加。旅行中创业,无论风景多么美好,建立公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时间、金钱、努力、情感),初期经营通常也不会顺利。而且,当发展创业公司时,肯定就不再是完全自由的人了。比如,偶然发现太平洋上有个岛想去住几个月,这可能就无法实现,因为那里没有互联网。因此,如果将精力浪费在一个不喜欢的项目上,就违背了初心(不就是因为热爱旅行,同时热爱创业才出发的吗?)。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一头,要么踏踏实实地旅行,要么全身心地创业,这样成本损失不大,总比旅行、创业两败俱伤要好。相反,若真心热爱自己的项目,就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创业压力和旅行中的困难,甚至调整游牧生活方式来适应公司。适应变化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但热爱能让人坚持下去。

总结而言,美国移动电话发明人 Craig McCaw 说过,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是游民,这或许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但人类中的大多数并不适合创业,创业成功并非规律,而是例外。这一点,游民创业者也不例外。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