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机遇与思考,迈向星辰大海

10次阅读

共计 218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5 年被誉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拉动下,商业航天初现端倪,融资规模 5 年激增近 15 倍。2020 年市场规模达 10202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 12300 亿元,发展势头强劲。

1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与投资逻辑

名川资本是国内较早聚焦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机构,2016 年便投资了天仪研究院。其创始合伙人王求乐阐述投资逻辑:全球范围内,美国早期航天靠国家推动,后因技术与成本压力,催生了像 SpaceX 这样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路径不同,更像是对国有商业航天体系的补充,如科学实验卫星及 SAR 卫星等,为民企带来发展机遇。名川资本初涉商业航天时,相关民企寥寥,如今已蓬勃发展。过去航天距生活遥远,主要服务军工国防,商业航天则使服务对象拓展至多元化市场需求。

2SAR 卫星的商业应用和发展

SAR 卫星即雷达遥感卫星,作用重大,能精准呈现丰富信息。天仪研究院联合创始人、CTO 任维佳介绍了 SAR 卫星图像的四大优势:其一,自带“闪光灯”,昼夜均可主动成像;其二,穿透力强,可穿越云雨,不受天气制约,任何天气下都能正常成像;其三,能穿透地表伪装,如草皮、雪面,这是其他设备手段所不具备的;其四,可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获取大面积地球表面三维地形信息,在地形变测量、海况监测、冰川运动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森林高度测量、作物生长变化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任维佳展示了多张 SAR 卫星拍摄照片,照片清晰呈现了火山爆发、洪水灾情、油田动态等,能直观展示区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还可动态捕捉毫米级细微变化。比如长期监测油田可发现地区轻微下沉,推断石油被大量抽取,有助于及时预测建筑倒塌,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王求乐补充道:“SAR 卫星恰似太空中的黑白‘B 超’,多数情况下能满足地面监测需求,且可全天候监测。天仪研制的轻小型商业 SAR 卫星与国际传统大型 SAR 卫星相比,相同指标下成本更低。”目前,天仪研究院已发射两颗 SAR 卫星,完成技术积累与初步商业探索,后续计划发射几十颗甚至上百颗,为地面提供更全面服务。

3 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与趋势

关于商业航天的应用及未来发展,东方至远董事长李吉平也发表了看法。东方至远秉持“雷达为主、光学为辅”的技术路线,2011 年开始积累全球卫星图像,目前在中国已积累 400 座城市、长达 11 年的数据,并于 2016 年在香港建立地面接收站。李吉平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投身国内商业遥感,2007 年引入新一代高分辨率雷达卫星,2008 年汶川地震期间,其团队获取了全球第一幅卫星图像。由于 SAR 卫星具备全天候快速反应能力,地震发生时,其他光学仪器无法拍摄,SAR 卫星在抗震救灾中作用显著。近年来,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进入大规模维护、维修阶段,此时若能对建筑和设施进行标准化数据获取与长时间积累,并精准分析回放,可提供风险防范,这也是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李吉平提到:“从广度看,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物众多,若能进行标准化监测,服务前景广阔。遥感大数据并非万能,需结合建筑的水文、地址等大数据及模型,建立综合分析系统,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广度与深度结合。”李吉平将雷达遥感喻为“商业遥感皇冠上的明珠”,认为商业航天未来市场广阔,因其发展契合国家战略,符合疫情时代风险不能叠加的需求,且市场潜力巨大、需求迫切。

4 中国商业航天的优势和挑战

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与美国存在差距。2020 年 5 月,SpaceX 将两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太空之旅”,成为全球首家将宇航员送入宇宙的私营企业,代表了民营航天的较高水平,推动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目前美国几乎涉足所有商业航天产业,涵盖传统商业卫星发射和应用,以及深空探测、太空旅游等新兴领域。王求乐认为,商业航天产业链庞大,发射卫星需运载工具,卫星系统还包括任务和工具,要构建网络,并对后续数据服务进行精细化处理与分析。任维佳提到,SAR 卫星过去难以商业化,主要原因是价格高昂,动辄十几亿,数量稀少,相关服务集中在军方或高端科研院所,与商业市场距离较远。“尽管近几年欧洲陆续开放一些商业应用,但高清数据仍难获取,所以要突破卫星低成本技术,降低成本后批量制造、发射 SAR 卫星,形成百颗规模,才能激发下游更多应用。”任维佳表示。

5 从资本的视角看商业航天

因高投入、长周期特点,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亟需大量资本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一季度,国内至少 21 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获融资,部分企业处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环节。王求乐称名川资本自 2016 年布局商业航天领域,短短五六年见证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航天产业链各环节均有资本深度介入;二是各产业链涌现出多家优秀“领头羊”;三是仍有众多创业者和资金涌入商业航天市场。任维佳认为,如今商业航天国际竞争如“战国时代”,是合纵连横、优胜劣汰的过程。未来马太效应将更明显,成为头部企业后资源会加速聚集。他对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充满信心:“在中国大环境下,技术到应用端能快速发展并追上他国,这由中国庞大市场决定。”李吉平也表示:“这两年商业航天与资本合作增多,选择合适、志同道合、能长期伴随细分领域发展的融资伙伴至关重要,双方都要坚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和创新主义。资本与企业基于相同‘基因’才能合作,企业融资非最终目的,更是为了‘融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