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遇冷,智能手表能否成为新增长点?

13次阅读

共计 31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不知从何时起,智能手表悄然成为手腕上备受青睐的“时尚单品”。今年 8 月,“国产智能手表有多卷”“研究证明,智能手表能减肥”“年轻人有多爱智能手表”等话题频登热搜,智能手表成功闯入大众视野。人们惊觉,许多人对智能手表爱不释手,除充电外,几乎时刻佩戴,其运动记录、健康监测、接打电话等功能,让无数用户难以割舍。

同一时期,OPPO、小米、三星纷纷发力中高端市场,推出千元以上新款智能手表,9 月,苹果的 Apple Watch S8 也即将亮相。过去几年,智能手机市场趋近饱和,出货量连续四年下滑,手机厂商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纷纷布局 IoT 策略,智能手表成为重要一环,在功能、续航等方面加速迭代。

今年,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整体低迷,智能手表市场却表现亮眼。各大调研机构数据显示,上半年手机、电脑、平板出货量增长乏力,手机出货量更是大幅下滑,二季度降至七年前水平;而智能手表逆势上扬,Counterpoint Research 报告显示,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13%。

尽管智能手表客单价低,利润空间有限,但厂商们不愿错过这个仍有增长潜力的市场。那么,究竟是谁入了智能手表的“坑”呢?

公立校老师郭琳一直有个困扰,上课看手机、接电话会影响教学状态,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但不用手机又怕错过家长电话或重要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她入手了一款智能手表。郭琳使用安卓手机,发现市场上智能手表品牌众多,价格从一两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入局较早的华为、小米产品线丰富;老牌手表厂商佳明专注高端运动系列;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的 Amazfit 系列也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最终,考虑到与手机生态的适配性,郭琳选择了同品牌厂商的手表,并设定筛选标准为具备独立通讯功能。很快,她花费不到 2000 元选定了一款。

自那以后,郭琳上课时只需佩戴智能手表,来电或信息时手表震动提示,且不会发出声音干扰学生,这让她十分满意。郭琳因手机辅助功能结缘智能手表,而更多人选择智能手表是为了健康监测。今年 5 月,艾媒咨询数据表明,健康数据监测是智能手表用户常用功能,占比 61.1%;GPS 定位和运动记录功能分别占比 55.7% 和 54.7%。许多智能手表用户最初被简单功能吸引,逐渐成为重度用户,郭琳便是如此。如今,她的生活已离不开智能手表,早上在智能手表闹钟中醒来,起床后可设置待办事项,购物时能用智能手表支付,运动时开启运动模式,手表会监测身体状况并记录健身数据,游玩打卡时可远程操作快门,晚上睡觉后手表还能监测睡眠质量。郭琳总结智能手表的作用:“虽不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细节之处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郭琳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智能手表视为生活必备。一位智能手表骨灰级用户总结,用户关注的功能包括健康监测(心率、睡眠、血氧检测等)、续航、闹钟、消息提醒、移动支付、手机控制等。瞄准这些功能,众多厂商纷纷涌入智能手表市场,竞争激烈。

智能手表诞生于上个世纪,2014 年苹果发布第一代 Apple Watch 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Counterpoint 公布的 2022 年第二季度智能手表市场调研显示,苹果市场份额为 29.3%,位居榜首;三星以 9.2%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仅为苹果的三分之一左右。小米上一季度排名第四,二季度升至第六。受印度智能手表市场同比增长 347% 的影响,印度国产品牌 Fire-Boltt 和 Noise 排位迅速提升。

苹果凭借自主研发的 A 系列芯片、iOS 操作系统及软件生态优势,Apple Watch 同样走高端路线,2021 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S7 起售价为 2999 元。国产手机厂商中,华为和小米市场份额相对靠前。华为自 2015 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表华为 Watch 以来,已拥有入门级 Fit 系列、主打运动健康的 GT 系列、主打智慧商务办公的数字系列以及专业健康场景的 Watch D,产品线价位覆盖几百元到三四千元。小米 2014 年涉足智能手环,如今已更新到第七代,2019 年进军智能手表,现有面向运动场景、价格千元以下的 Color 系列,以及面向商务场景、价格在 1000 – 1500 元的小米 Watch S1 系列。OPPO 和 vivo 于 2020 年加入智能手表竞争,OPPO 今年 8 月更新至第三代 OPPO Watch 3 系列,价格在 1500 – 2000 元;vivo 智能手表的新款产品仍停留在去年更新的 vivo Watch 2,起售价为 1299 元。

从功能和外观来看,国产厂商在智能手表方面呈现“智能手环手表化、智能手表高端化”趋势。智能手环屏幕变大,功能增多,与智能手表界限模糊;旗舰智能手表通过“堆料”“堆功能”提升价格,千元以上产品众多。健康监测和运动功能是厂商重点迭代方向,华为、小米、OPPO 的智能手表宣称支持 100 多种运动模式,今年 4 月华为发布的 WATCH GT 3 Pro 还将检测动脉硬化专利应用于实际。

过去几年,智能手表究竟是智能手机的附庸,还是应成为独立智能设备,一直是行业探讨焦点。2019 年小米首次发布智能手表时,雷军认为真正的智能手表应是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多数智能手表类似大号手环。Apple Watch 2017 年支持 eSIM 可独立接打电话,2019 年 Apple Watch OS 升级后拥有独立应用商城,智能手表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国产手机厂商旗舰智能手表虽推出独立智能设备系列,但在软件生态上仍需追赶苹果。华为智能手表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建设是挑战;处于安卓生态的小米、OPPO 在智能手表软件操作系统上进行定制化,增加了应用开发难度,适配软件数量远不及 Apple Watch 应用商城。不过,国产手机厂商在续航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智能手表“智能和续航难两全”的问题。Apple Watch 虽芯片性能强大,但续航遭诟病,需一天一充;国产厂商旗舰智能手表超续航模式下可使用半个月,全智能模式下三四天一充电。

深入探究,厂商们热衷于智能手表,是看重其背后广阔的 IoT 战场。过去几年,全球手机市场因创新瓶颈增长乏力,5G 加速物联网发展,IoT 业务蕴含巨大商业价值,手机厂商纷纷确立 IoT 策略。华为早在 2019 年提出“1+8+N”全场景智慧化策略,手表是“8”个 IoT 设备之一,因手机芯片问题份额下滑,该策略提及较少,但华为仍将 IoT 业务作为终端业务重点。小米从 2019 年的“手机 +AIoT”发展至 2020 年的“手机 XAIoT”战略,IoT 业务为小米带来可观营收,最新财报显示,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贡献接近 30% 的营收。OPPO、vivo 在 IoT 战略上起步较晚,OPPO 积极追赶,涉足多个热门细分领域,今年 8 月底还将发布智能跨端系统升级 IoT 生态;vivo 的 IoT 战略相对保守,外界对其 IoT 产品了解不多。

从各家 IoT 策略可见,智能手表有望成为物联网时代随身入口,正逐渐成为重要一环。以往智能手表刚需性不强,如今功能和实用性大幅提升,从“鸡肋”变为一些人不可或缺的智能产品。与 Apple Watch 相比,国产手机厂商在智能手表核心芯片和软件生态上仍有差距,但同一品牌智能手表与手机生态的适配性和流畅度是优势,智能手表所处的 IoT 生态能为厂商留住用户,为手机业务加分。

2022 年,受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及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手机市场低迷,厂商急需寻找新增长点,智能手表领域成为尝试方向。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表示,全球约 10 亿智能手机用户是智能手表潜在用户,智能手表市场有增长空间。2021 年智能手表是年增长 20% 的细分市场之一,全球出货量为 1.28 亿块,同比增长 28.31%,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为 295 亿元且逐年攀升,预计 2025 年超 400 亿元。然而,与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收入超 4480 亿美元相比,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仍极小。厂商们激烈争夺的智能手表市场,天花板低、规模小但仍在增长,当手机市场乏力,价格渐高且缺乏现象级应用的智能手表,能承载多少份额呢?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