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AI竞争白热化,谁能突出重围?

27次阅读

共计 33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ChatGPT 诞生近两年,AIGC 时代不仅没爆发,反而有降温趋势。近期,有 AI 初创公司传出不再大力投入大模型,转而开发盈利的 AI 应用产品。目前,AI 探索主要分三类:通用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基于前两者的原生 AI 应用。前两类是基础设施,后一类是实际产品。比如百度的文小言基于文心大模型,字节的豆包基于豆包大模型。

大厂基本都有通用大模型,并开发 AI 原生应用,还开放大模型提供 API 和服务,就像建商场,自己和商家都能盈利。今年,国内外大模型发展遇冷,甚至有国外公司大幅裁员。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和资金雄厚的大厂在 AI 领域的动作成了风向标。

大厂卷 AI,哪些产品跑出来了?

去年大模型很热,百度、字节、阿里、腾讯都发布了基础大模型,快手推出视频类可灵视频生成大模型。此外,百度、字节、阿里还布局了垂类行业大模型,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它们开发的 AI 产品类型更广泛。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出近两年来五家大厂的代表性 toB、toC 类 AI 应用产品。百度对 AI 热情高,董事长李彦宏多次强调 AI 应用的重要性。百度受关注的 AI 产品集中在搜索和文字领域,文小言在 C 端用户中提及较多,月活数据在多家国内综合类 AI 应用榜单上能排到前三。

文小言是全能型 AI 应用,最大特色是搜索,百度称其为“新搜索”,区别于传统搜索方式,用户通过聊天就能得到答案。文小言还有畅聊、写作、求职、娱乐、办公等智能体。以办公场景为例,办公智能体细分了 PPT 制作、面试、简历、公文写作等对话工具,用户点击即可通过对话模拟面试等操作。此外,百度的 AI 应用还包括文生图、数字人、智能客服等。

字节推出的 AI 应用产品种类多,豆包 App 表现突出。截至 7 月,豆包在国内综合类 AI 应用月活规模中排第一。功能覆盖广且效果好是用户喜欢豆包的原因,它有学习、办公场景,也有趣味性内容,还很拟人,打开 APP 有豆包虚拟人打招呼,支持文字输出和语音播放。AI 从业者李精进最喜欢豆包的 AI 生成音乐功能,认为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阿里的通义整合了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功能,是大而全的 AI 集合体。李精进觉得通义对社会热点跟进及时,比如网络上大火的机器人打球、小猫跳舞场景,通义里都有。近期诺贝尔奖颁给 AI 相关领域得主的消息刚出,通义便上线了“一键制作你的专属诺贝尔肖像”功能。

腾讯推出的腾讯元宝主打 AI 搜索、AI 对话等场景,更重视在学习、办公、创作等方面为用户提效。相比其他大厂,快手推出的 AI 产品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主打视频生成的可灵 AI。目前可灵 AI 在文生视频领域表现出色,不少使用者表示,可灵在文字理解力、生成秒数、视频清晰度等方面超过很多文生视频工具,甚至能达到商用水平。一位从业者表示,用可灵的运动笔刷能实现企业宣传片、广告片中对局部画面的精准控制和指定轨迹运动。

整体来看,各家大厂最受欢迎的产品仍集中在 AI 助手类,功能差异化不大,且都可免费使用。其他类型的产品如“妙鸭相机”曾火过一阵,一些产品刚推出时引发用户体验尝鲜,但能保持月活持续增长的不多。

有人严防死守,有人静待时机

比较五家大厂在 AI 上的布局,能看出不同策略。推出 AI 产品最多的是字节,近两年推出的 AI 产品涉及助手、社交、图像、视频、教育等多个领域。有业内人士评价,字节用的是“人盯人防守”打法,只要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 AI 产品,字节都不会错过。比如主打 AI 相机的星绘,对标阿里系的妙鸭相机。字节还不断探索新场景,今年 10 月推出了 AI 耳机 Ola Friend。资深 AI 领域从业者连诗路分析,字节做 AI 的思路和做其他领域一样,即多条线、多产品布局然后进行赛马,且字节做的 toC 类 AI 产品较多。

阿里在 AI 领域的一大动作是投资,近两年投资了智谱 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MiniMax 和月之暗面五家最有潜力的 AI 大模型初创公司,同时也有自研的通义大模型。阿里的另一大思路是围绕自家生态做 AI 应用。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和其他四家大厂相比,阿里的 AI 产品和电商绑定得比较紧密,比如推出了 Pic Copilot、堆友等 AI 产品图工具,辅助商家制作、提升电商营销效率。今年云栖大会上,蚂蚁集团推出了支小宝(支付宝 AI 助手)、蚂小财(金融理财)和 AI 健康管家(医疗健康)三款 AI 产品,都与自身业务强相关。

百度全力押注 AI,重点发力 B 端。很多从业者认为 AI 对百度重返互联网第一梯队起关键作用。AI 的重要性在财报中也有体现,今年 Q2,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 51 亿元,同比增长 14%,财报还重点提到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超 6 亿次,半年来增长 10 倍。据 36kr 报道,在百度内部 2024 年第三季度总监会上,李彦宏表示会继续投入基础模型,并提及了搜索、数字人、智能体、大模型调用、萝卜快跑等业务。同时,他表示不会做 Sora 这类文生视频类应用,因为投入周期太长,10 年、20 年都可能拿不到业务收益。相较之下,腾讯和快手淡定很多。

腾讯在大模型推出速度上比其他大厂晚,去年 9 月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才正式上线。同时,腾讯也投资了智谱 AI、MiniMax、深言科技等多家 AI 大模型公司。在 AI 产品端,腾讯主做各类数据库的 B 端应用,C 端产品除腾讯元宝外声量不大。但有从业者认为这是腾讯在憋大招。“现在 AI 还没有诞生新的应用场景,也没有产生一个超级大的应用主线,所以腾讯在等其他大厂寻找到更大的场景。”专门做 AI 产品数据研究的秦宇认为,几乎手握各种应用场景的腾讯,有不着急抢 AI 的底气。连诗路也觉得腾讯在等待时机,“一旦腾讯发现其他家找到了准确的 AI 产品方向,就可以快速操作,甚至将其超越。”快手目前推出的 AI 应用产品较少,主要集中在垂直应用,比如文生图、文生视频、AI 剪辑等音视频领域。

总结来看,百度、腾讯、阿里的 B 端 AI 产品发力较多,字节集中在 C 端,特别是社交娱乐。从各家产品的使用反馈来看,与大厂基因相结合的 AI 产品,往往市场表现更好,比如百度的搜索助手文小言,快手的视频生成工具可灵 AI 都比较受欢迎,阿里的通义千问擅长电商优惠策略的设计、营销文案的撰写。

爆款 AI 应用产品,还在探索中

最近,AI 圈不断传出有初创公司要放弃预训练模型的消息。虽然有公司公开辟谣,但大家也意识到,大模型之战很难再卷下去,做 AI 应用或许是一条出路。连诗路认为,目前大厂在 AI 上的整体策略是,在基础大模型上等一等,但不会放弃,更多发力 AI 应用。

这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国内基础大模型已进入相对稳定期。AI 从业者李思熠解释,去年大厂卷大模型是认为大模型有上升空间,各家从 0 开始搞基建,现在基建基本完成,训练更多是在调优。大模型非常烧钱,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2023 年 AI 行业仅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 500 亿美元,但整体产生的收益只有 30 亿美元。秦宇表示,对于大模型训练要到何种程度,到底还要花多少钱做预训练,各大厂也拿不准。换句话说,此刻再卷大模型性价比不高,各家在基础大模型技术上也很难再拉开太大差距。连诗路从大模型底层架构、硬件、人才三方面分析,五家大厂基础架构一样,算力层面都在 1 万张卡左右,可能阿里会相对多一点。至于人员构成,几家的核心 AI 科学家团队没有太大变动。目前大厂间主要区别是各自积累的训练数据。

另一方面,经历去年的野蛮生长后,大家逐渐回归理性。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今年 AI 行业淘汰了很多凑热闹的人和资金,现在留在行业里的多为真玩家,大家认可做大模型最终是为了做产品,因为产品才能解决企业和用户的根本问题。

但应用这条路也不好走。首先是场景探索没有进一步突破,从各类 AI 榜单中能发现,目前 AI 产品类型集中在搜索、角色扮演、聊天机器人上,没有太多新的使用场景。近两个月 AI 产品月活靠前的还是豆包、文小言、Kimi 这些老产品,很难看到新应用跑出来。其次,AI 产品的活跃度和营销投入关系很大。秦宇透露,虽然近两个月榜单前几名的 AI 产品没太大变化,但月活用户会出现波动,“谁当月投的广告多了,产品的月活就会提高,抖音是最大的广告投放渠道。”也有 AI 公司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自家产品的获客人数和广告投放联系很大,AI 产品的获客和用户留存主要靠营销。

不过,无论是大模型还是 AI 应用,无论难度如何,大厂都会想尽办法拿下 AI 这块蛋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