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研究李书福时,意外发现他已创办 9 所学校,包括 3 所本科院校和 1 所研究生院。这不禁让人想起俞敏洪,他曾多次表明人生理想是办一所大学,可如今却宣布放弃。
在 2021 年 6 月 23 日播出的《十三邀》中,俞敏洪对许知远说,自己曾想成为斯坦福那样的人,建一所大学,但现在觉得没能力和环境把这事做成,被现实、生活和工作弄得焦头烂额。
俞敏洪办学的初始条件比李书福好很多。学历上,俞敏洪是北大毕业,而李书福是高中文凭后拿的在职文凭。行业经验方面,俞敏洪在北大当过老师,后一直从事教育培训行业;李书福从照相师傅起家,涉足摩托车厂、汽车厂,与教育毫无关联。人脉资源上,俞敏洪身处北京,在教育行业人脉广泛,与教育部等主管单位长期打交道;李书福则主要在汽车制造领域。资金方面,俞敏洪的新东方轻资产、高利润,李书福的吉利是重资产、薄利润,且在 90 年代末李书福还负债累累,而俞敏洪资金充裕,筹资也更易。
然而,现实却是俞敏洪一事无成,李书福却多次成功。关键原因在于,俞敏洪想得太多、说得太多,做得太少;李书福则埋头苦干。进一步分析,除性格差异外,“愿力”大小也有区别。俞敏洪办大学是人生锦上添花之事,愿力不足;李书福认为办大学关乎汽车厂生死存亡,愿力极其强大。
俞敏洪并非完全没行动过。2007 年前后,他因土地面积不足放弃;2013 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理事长,2016 年又因“理念差距”和“民办学院生存艰难”退出。而李书福早期办学先办后拿许可证,本地不行就去外地,办学艰难也逐一解决。
俞敏洪和李书福的对比启示我们,理想不是用来空谈的,而是要付诸行动。没有行动,理想只是空想;有了行动,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你心怀理想却一事无成,或许该思考愿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为理想付出了行动。如果你仍心怀理想,当下最该做的不是空想,而是立刻行动。
对于俞敏洪来说,他还不到 60 岁,若创办好大学是其念念不忘的理想,至少还有二三十年时间去实现。正如那句“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相信俞敏洪比我们更明白这个道理。毕竟,一直是他在告诉我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